宏观经济通识课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3年4月15日 晚上

——[作者] 韩秀云

第1讲 看得见的手

  1. 凯恩斯讲过一个著名的“挖坑理论”:雇200人挖坑,再雇200人把坑填上,这叫创造就业机会。

    雇200人挖坑时,需要发200把铁锹和200份干粮,这样钢材、木材和粮食需求就被拉动了。再雇200人把坑填上时,还需要发200把铁锹和200份干粮,钢材、木材和粮食的需求又被拉动了。

  2. “看得见的手”就是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政府没钱但可以发行国债,用来刺激经济回升。

  3. 当一国经济不景气时,国家可以加大财政赤字、发行国债,刺激经济发展,政府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凯恩斯认为,供给不会自动创造需求。政府要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就要靠这只“看得见的手”,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4. 实际上经济学只有两派,一派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即那只“看不见的手”;另一派就是新凯恩斯经济学,即这只“看得见的手”。这两只手如同我们的左右手。两个学派一直在争论,究竟该用哪只手?

第2讲 经济中的平衡

  1. 宏观经济平衡的最重要条件是:储蓄等于投资。这也是最核心的经济学原理之一。

  2. 当储蓄大于投资时,就会出现通货紧缩,因为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只能降价卖、便宜卖、保本卖,最后赔本也得卖。

可当投资大于储蓄时,大家都想赚钱,这时需求就多了,但东西少,物以稀为贵,商品就能卖高价,这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我们说,前者表现为通货紧缩,钱越来越值钱;后者表现为通货膨胀,东西越来越值钱。

  1. 把政府加入模型中,宏观经济的平衡条件是: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当我们每个人拿到收入时要交个人所得税,企业有了收入,要交企业所得税,还要交企业增值税等。

  2. 如果政府财政收入不等于财政支出,就会出现财政赤字或财政赢余。

    现在,出现财政赤字的国家比比皆是,也就是财政收入少支出多。所以减少财政赤字,是大多数国家政府面临的头号难题。

  3. 当国外部门被加入时,宏观经济平衡的条件是:出口等于进口。

如果一国出口多,进口少,赚的钱多了,外汇就会流进来,表现为贸易顺差,就像现在的中国一样;如果一国进口大于出口,则表现为贸易逆差,就像现在的美国一样。无论是贸易顺差还是贸易逆差,这都是宏观经济不平衡的表现。

  1. 经济生活有两个方面,供给和需求。对于宏观经济来说,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国宏观经济究竟是怎样平衡的呢?

    就是企业生产的消费品,加上储蓄,加上政府税收,再加上进口,构成总供给;它一定要等于人们的消费,加上人们的投资,加上政府的支出,再加上出口,构成总需求。

  2. 得到一个简单的总供求平衡公式:

    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

    经济学里用字母来表示,就是:

    C + S + T + M = C + I + G + X

  3. 当价格指数上升时,经济开始回暖,总需求超过总供给,通货膨胀发生;当价格指数下降时,经济开始变冷,总供给超过总需求,通货紧缩出现。

    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就是在总需求和总供给上做文章。政府不是在刺激总需求就是在增加总供给。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动总需求相对容易,动总供给却相对困难。

  4. 一国政府在短期内调整的是总需求,在长期内才能调整的是总供给。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总供给和总需求都调整不好,那就通过价格找平。

第3讲 GDP:国内生产总值

  1. GDP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创造的财富都被记入GDP总量了。

  2. 支出法

    GDP生产出来又分配后,当人们拿到这些钱,是怎么花掉的呢?这就是GDP的支出法。

    GDP =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出口–进口)

    现实中应用最多的是支出法

  3. 拉动一国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4. 虽然从GDP总量上看,中国和美国只差1/3,但从人均GDP上看,我们和美国还差6倍多。9 800美元在国际上排名只是第70位左右。因为中国人口多,这块蛋糕分到每个人的碗里就少了。所以中国眼下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

第4讲 市场会失灵吗?

  1. 市场失灵的第一个方面:经济中的外部性

  2. 经济学把这种现象叫经济中的外部性。什么叫外部性?就是一个人做了一件事,他对这件事的后果不负任何责任,他做了坏事不受惩罚,做了好事也得不到补偿,这就是经济中的外在性。当存在外在性时,市场解决不了它,价格也影响不了它。

  3. 人们做出巨大贡献时,市场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补偿,这是经济中正的外部性,也是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所以,无论是正的外部性还是负的外部性,都是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

经济生活中,还有一种情形也是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那就是公共物品的缺失。

  1. 市场失灵的第二个方面:公共物品的缺失

  2. 每个人身上穿的衣服,手里拿的东西都属于私人物品。私人物品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竞争性,二是排他性。这是价格机制可以解决的,人们只要出钱就可以购买并将其变为私人物品。

    此外,这个社会还有许多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也有两个特征:一是非竞争性,二是不排他性。比如,路灯是公共物品,谁都可以从路灯下走过,不需要缴费,没有竞争,也不排他。还有国家的司法、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等等,这些都属于公共物品。

  3. 在公共物品的使用上,排斥别人的费用是极高的,也是非常困难的,但增加一个人并不增加它的成本。

  4. 公共物品又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 纯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征:非竞争性、不排他性。如国防和义务教育等。
    • 准公共物品只具有一个特征:或者不竞争,或者不排他。收费的高速公路就是准公共物品,它不具备竞争性,却具有排他性,只有交费才能通行。同理,收费的公共厕所也是准公共物品
  5. 政府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要多提供公共物品,在没有能力的情况下,要多提供准公共物品。

  6. 市场失灵的第三个方面:收入分配不公平

  7. 我国现在的贫富差距很大,这就涉及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收入分配不公也是市场机制解决不了的。市场只能解决效率问题,让经济快速发展,但不能解决公平问题。

  8. 收入分配不公平只能由政府解决,政府向高收入人群多征税,给低收入的人发放生活救济金,给予补助,让穷人也能过上温饱的日子。这就是我国政府目前正在做的脱贫计划。

第5讲 政府扮演的经济角色

  1. 第一个作用:稳定经济
  2. 第二个作用:提供公共服务
  3. 第三个作用:提供公平竞争的条件
    • 政府就要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条件,要让有才能的人去创造社会财富,让适合做企业的人成为企业家,让适合当官的人去做政府官员,让适合讲课的人站在讲台上。这是政府该做的事情。
  4. 第四个作用:解决收入再分配的问题
  5. 在德国夜间走路时,游客会觉得非常安全。因为在德国谁都不想做错事,谁也不敢做坏事。如果一个人有3次犯错记录,他失业后就无法领取救济金,也没有了养老金,以后的生活就没有了保障。这样严厉的惩罚措施,谁还敢犯错呢?所以人们走在路上,不必为自己的安全担心,因为做坏事的人才不安全。这正是政府在管理这个社会时采用的经济手段。
  6. 那我国政府不该做什么呢?政府最不该进入竞争性行业去经商办企业。如果政府要做企业,那么别人还做不做?该怎么做?如果政府进入竞争性行业,还有谁能跟他竞争,因为政府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7. 我国政府要从越位的地方退回来,把缺位的东西补上去,这样我国政府才能做到高效、公正、廉洁,我国经济才能正常发展。

第6讲 财政的收入与支出

  1. 我国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四个渠道。
    1. 第一,税收收入。税收是最大的一块财政收入。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政收入主要都是从税收中来的。我国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也是从税收中来的。税收的特点是强制性和无偿性。政府收税之后,无须再返还。
    2. 第二,债务收入。当政府的钱不够花时,它可以借债。债务收入是自愿的,但需要政府还本付息。债务收入和税收收入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借债可能存在还不上的风险。
    3. 第三,企业收入,也叫国有资产收益。它是指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金使用费等收入的总称。因为国有企业是国家出钱办的企业。
    4. 第四,其他收入。例如,使用国有森林、地下资源等国家资源必须向政府缴纳一定费用。此外,政府还会有一些转让使用的收入。
  2. 目前,我国税收管理体制分为国家税和地方税两部分,国税归中央政府所有,地税归地方政府所有。
  3. 因此,可以说税收是一个政府生存的经济基础,没有税收,政府将难以维持。所以缴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如果大家都不缴税,政府就无法运转。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在形成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直都在研究税制改革这个问题。
  4. 我国财政支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经常性支出,一部分是建设性支出。
  5. 经济学理论上讲,工资具有刚性。什么叫刚性?就是工资只能涨不能降,除非出现了万不得已的情况。我们常见的西方国家的公务员或政府雇员,一听说要减薪就上街游行,谁也不愿意降工资。经常性支出是政府财政支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国政府每一年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都用作经常性的支出,用于公务员和其他国家公职人员发放工资。
  6. 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包括三个方面:
  7. 第一,维持国家机器运行的需要;
  8. 第二,支持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发展;
  9. 第三,建立和维持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
  10. 建设性支出又包括两方面:
    1. 一是投资关系全局的基础设施建设;
    2. 二是投资大中型企业的建设。

第7讲 中国的分税制

  1.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财税制度进行了三步改革:
  2. 第一步改革是“利改税”,就是把所有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改成税收,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一律要缴税,外资企业也不例外;
  3. 第二步改革是“拨改贷”,就是以前给国有企业的拨款都改成了银行贷款;
  4. 第三步改革是“统改包”,就是把过去的“统收统支”改成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之间的“包干制”。地方收上税来后,定好一个基数给中央政府,余下的由地方政府自己支配。
  5. 分税制是我国现行的税制。所谓分税制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开征税,一个是中央税,一个是地方税,还有一个是共享税。税收的人事权也分开了,有一个国税局和一个地税局,国税局替中央政府收税,地税局替地方政府收税。形成两套税收班子,2018年合并成新税务局统一挂牌。
  6. 在个人所得税上,我国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税率有7个等级,从3% ~ 45%不等。
  7. 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很快就要走到这一步,就是要改革财政的支出体制,让我国财政支出变得更合理,更符合各方利益,更能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缩小各地方在经济上的差距。
  8. 个人所得税应该属于地税还是国税?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属于地税。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会成为一个大税种。这一观点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西方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占税收的比重很大。现在中国的个人所得税也正在变成一个大税种。
  9. 个人所得税加大了中国各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
  10. 土地出让金的问题。在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时,中央政府以为土地出让金是一笔小数目,就把它划归地方政府。没想到土地出让金变得越来越大,由于商品房的出现,卖地成了地方政府的大收入,这造成了我国现在是土地财政,越穷的地方盖的楼越多。试问,如果地方政府没地可卖时,那财政支出怎么办?因此我国一定会推出房地产税。
  11. 我预测,我国未来会推出两个税种:一个是房地产税,一个是遗产税。
  • 关于征收房地产税,目前国家正在研究中。未来一定会征收,这是为了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问题。
  • 关于遗产税,西方各国政府都有征收,中国眼下还没有开始征收,但未来也一定会征收遗产税。为的是不让贫富在下一代转移,让每个人不因为出生在富裕家庭就不去奋斗。遗产税可以打破阶层的固化,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但遗产税推出需要时间,就像房地产税推出也需要时间一样。

第8讲 财政赤字与国债

  1. 我们生活中需要公共物品,国家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需要钱,支出多了就会出现财政赤字,这个窟窿怎么补上呢?这就需要发行国债,发了国债后怎么还呢?用纳税人的钱去还。于是就和每个人都产生了关系。

  2. 财政赤字怎么计算呢?财政支出减去财政收入,如果是负数,那就叫财政赤字。

国际上衡量财政赤字有两条警戒线标准:第一条警戒线标准是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不能超过3%。如果超过了3%,就会出现财政风险。

  1. 为什么要设3%的赤字警戒线呢?超过3%会有什么问题吗?让我们来思考一下,财政出现赤字用什么来还呢?当然是用未来的经济增长来还。任何一个国家每年经济增长3%都很不容易,如果没有达到这个增长率,财政赤字这个窟窿就难以补上,经济就会出问题。

  2. 如何弥补财政赤字呢?一般来讲,当一国财政出现赤字时有两种解决办法:

    1. 一是透支,
    2. 二是发行国债。
  3. 很多人认为,财政去找银行透支,银行把钱借给了政府,就相当于财政把储户的钱拿走花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储户的钱没有被拿走,都在自己的账户里。

    有人会说,既然这样就跟我没关系了,让政府先借着花吧。但问题是政府花了这笔钱后,用什么来还呢?最后,政府只能打开印钞机,用印钞来填补窟窿。

    所以说,财政的透支行为是印钞问题,而不是取走储户存款的问题。所有储户放在银行里的钱都还在自己的名下,这是拿不走的。

    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打开印钞机就意味着通货膨胀要来了。

  4. 用发行国债来解决财政赤字,是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通行的一种办法。

  5. 债务的负担由谁来承担?大家知道,国债是要还本付息的。最终是由纳税人来承担的,这一代人的税收不够还,下一代接着还。政府欠的债,只能靠增加生产,增加GDP,增加财政收入来还。政府发行的国债,就是把未来的钱拿到今天来花。

  6. 我国政府过去发行了20年或30年的长期国债,现在已进入还债期。政府现在发行的国债不仅仅要还当年财政赤字的部分,还要加上到期国债还本付息的部分,我国的国债已开始滚雪球。已经出现了借新债还旧债的情况,这使得国债的雪球越滚越大。

  7. 世界上有些国家在出现金融动荡、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时,这些国家的政府都在悄悄地印发钞票,悄悄地透支,最终造成恶性通货膨胀,把老百姓手中的钱变成政府口袋里的钱。而我国政府没有那么做,在这一点上,足以说明我国政府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政府。

第9讲 财政政策有哪些?

  1. 财政政策的种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 第一种是赤字性财政政策。赤字性财政政策指的是通过加大财政赤字来刺激经济。运用的条件是经济萧条时期,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储蓄大于投资,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价格下降。采取的措施是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以增加有效需求。所以说,赤字性的财政政策也叫积极的财政政策。

  3. 第二种是紧缩性财政政策。运用的条件是在通货膨胀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投资大于储蓄,物价上涨、需求膨胀。采取的措施是加税和减少政府支出,以抑制总需求。

  4. 第三种是平衡性财政政策。就是说,财政对社会总供求的影响保持中性。当社会总供求矛盾不突出时使用效果才会明显。

  5. 199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高,但通货膨胀率更高,经济没有实质增长,只有价格在增长,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已被通货膨胀抵消了。如果不降温,经济就会出现硬着陆。于是,我国政府从1993年起对经济进行了大力整顿,直到1997年我国经济实现了“软着陆”。

  6. 2019年我国采取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年赤字率是2.8%,财政赤字是2.76万亿元。最值得一提的是,政府今年减税降费近2万亿元。今年财政支出超过23万亿元,增长6.5%。

    我国财政这次动用的是减税和扩大支出这两招,以此来拉动经济。

    过去那些年,我国政府一直都在扩大财政支出,不怎么敢用“减税”这一招。为什么呢?因为政府的钱本来就不够花,再减税政府的钱就更不够了。所以我国更多的是采用扩大政府支出,用赤字和发行国债来刺激经济。

第11讲 银行如何创造货币?

  1. 因为货币具有延期支付的职能,人们之间就有了信用,接着就出现了赊欠行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遵守承诺,很多人不守信用,到期不付钱,这样一来,商家就损失了。

    这时银行出现了,银行说,商家之间不必相互赊账。谁想借钱就来找我,我负责借钱,负责追债,银行会让所有人都遵守信用制度。就这样,银行成了买卖双方的信用中介。

    大家存钱到银行,借钱也到银行。银行是靠赚存款和贷款的差价来生存的。银行业就这样发展起来了。

  2. 当一个储户把钱存进银行时,银行不能把这些钱全都贷出去。为什么呢?这是为了保证储户取钱时有钱,各个银行都要有一部分准备金。这是银行间约定俗成的事。

  3. 各国中央银行都规定了一个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不能把储户的存款都贷出去,必须留下一部分钱作为准备金,强制性地存到中央银行,如果储户来提款,银行要有钱支付给他们。

  4. 不同国家的央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规定也不同。

    例如,央行规定法定准备金率是10%,储户存了100元,商业银行要把10元存到中央银行,如果准备金率是20%,商业银行就要存20元到中央银行,这就是法定准备金。

    我国的商业银行也要上交法定准备金。当储户到银行取钱时,银行一定得有钱给他,如果这家银行没有钱,它可以去中央银行或找其他银行拆借,无论如何银行都要把钱支付给储户,这是银行的信用。

  5. 银行具有创造货币供给的功能。

  6. 我们说现代社会流动的资金是在银行创造的,银行通过信用创造货币。所以,这些货币叫信用货币。

    我们日常用的钞票确实是印钞厂印出来的,但作为全社会的货币供给,却是银行通过信用活动创造出来的。

  7. 货币乘数?准备金率变化和存款最后变化之间的关系就叫货币乘数。

  8. 到银行存钱的人,他是从哪里得到这笔钱呢?

因为他销售了产品,为别人提供了服务,获得了报酬;而那些从银行借钱的人,他也要通过自己的经营活动获得利润,才能把借银行的这笔钱还上。因此,我们说,这里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创造财富,也都在增加财富。银行通过信用创造的货币供给是真实存在的。

由此,银行的信誉越好,它创造货币供给的能力就越大。一国的法定准备金率越低,银行创造的货币供给就越多。这就像货币的水龙头,法定准备金率降低时,水就会流出来;法定准备金率提高时,资金之水就会被抽走。

第12讲 信用是经济运行的基石

  1. 银行既是信用的产物,也是信心的象征。只要大家信心在,银行就不会垮。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公众持有货币是一种信心,把钱放到银行里更是一种信心,只要公众的信心在,就不会发生恐慌,银行就可以运转下去。

  2. 但如果有一天,一个人去一家银行取钱,银行没钱支付给他,那么银行有可能因为对这一个储户失去信用,而遭受灭顶之灾。一旦信用的缺口打开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信任这家银行,人们开始涌入银行去提款。储户是有权随时提取存款的,但银行贷出去的钱却不可能随时收回。

    因此,从理论上讲,再好的银行也难以承受挤兑。当一个国家经济萧条,银行发生挤兑时,就可能一圈一圈地迅速恶性扩散。如果政府不进行抢救,就会引发通货膨胀,经济进入恶性循环,甚至导致政府破产。

  3. 现代金融运作的特点表现为,在发展的时候非常快,因为制度先进、交易手段先进,因此效率极高,经济规模能迅速膨胀;但当经济出现问题时,其表现却是更为迅速地衰亡。

第13讲 美国中央银行的诞生

1914年,美国中央银行也就是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建立,并简称美联储。

现代中央银行的鼻祖是英格兰银行,它建于1694年,但中央银行作为一种普遍制度是从1920年开始的。布鲁塞尔国际经济会议做出决定,凡是没有成立中央银行的国家应尽快成立,以稳定国际金融秩序,消除混乱局面。

在美国出现中央银行之前,摩根一个人起到了中央银行的作用。联邦政府财政出了问题,找他出面解决;大公司出现问题,找他出面调停;银行出现问题,也请他出面解决。但一个国家的财政和金融问题也仅靠一个人来解决,这也未免太脆弱了。于是,美国诞生了中央银行。

第14讲 中央银行的作用

  1. 中央银行在经济生活中要解决两个问题:
    1. 第一,它要保护储户的利益;
    2. 第二,它要保持健康的融资渠道。
  2. 为什么中央银行不能经营存贷业务呢?因为它代表一国政府来管理商业银行,如果央行也经营存贷业务,那所有人都会选择这条最安全的途径——把钱都存入中央银行。这样一来,其他商业银行就无法生存了。
  3. 中央银行有三个职能。央行的第一个职能,它是发钞的银行,它的任务是要保持货币的足值。表现在两个方面:
  4. 一是独占货币的发行权。一国的钞票是由央行发行的,任何银行都不可以随便发行钞票
  5. 二是保证币值稳定。央行把钞票发出去,它要对所有持票的人负责。人们手里拿到1元钱,这1元钱要有1元钱的购买力,如果买不到价值1元钱的东西,这是中央银行的责任,因为是央行让货币贬值了。所以,央行最重要的是保证币值的稳定。
  6. 币值稳定是一国经济健康的重要指标。如果一国货币升值,说明该国经济良好。人们都要这种货币时,该国货币就会升值;如果人们都不要这种货币,该国货币就要贬值。所以,货币标志着一国的经济实力,它是一种信心的象征,人们愿意持有一国货币是因为它的足值和稳定。
  7. 央行的第二个职能,它是银行的银行。表现在三个方面:
    1. 一是为商业银行保存准备金。央行是所有商业银行的坚强后盾。商业银行必须接受央行的监督和控制,它负责保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2. 二是央行统一办理全国各银行的结算。它是商业银行的结算中心
    3. 三是央行充当最终贷款者。如果商业银行哪一天出现支付危机,或者储户来提款银行没钱,商业银行就可以找央行贷款,以应付紧急情况。
  8. 央行的第三个职能,它是政府的银行。表现在四个方面:
    1. 一是它为政府提供金融服务,是政府的一个理财机构。
    2. 二是它对金融体系进行管理,所有商业银行要服从央行的管理。
    3. 三是央行集中保管黄金和外汇储备。一国的黄金由央行保管,外汇储备也由央行管理
    4. 四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央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来控制全国的商业银行,控制货币的投放量,因为钞票是央行印发的
  9. 央行不能随意听从政府的要求。它必须相对独立于政府之外,它要对本国货币负责,对本国经济增长负责,对银行体系的安全负责。
  10. 当市场经济体系健全后,一国货币政策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财政政策;一国中央银行的重要性也绝不亚于财政部。
  11. 我国未来的中央银行必须相对独立,才能够让我国的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我国央行的责任也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为了让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我国中央银行肩负重任。

第15讲 货币的几个重要概念

  1. 一般把货币供给分为三类,也就是三种官方的货币计算标准,M1、M2、M3。M就是Money的首字母。

    1. 计算货币供给的第一种方法是M1,它是狭义的货币供给。

      M1=现金+活期存款

    2. 计算货币供给的第二种方法是M2,它是广义的货币供给。

      M2=M1+定期存款

    3. 计算货币供给的第三种方法是M3。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所以M3是更广义的货币供给。

  2. 我国计算货币供给的方法,也有三种。

    1. 流通中的货币,用M0来表示。现金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钞票,就是通货。这是最活跃的货币,可以直接把它当钱来花。

      所以,M0=现金(通货)

    2. 狭义货币供给,用M1表示。

      M1=M0+企业活期存款

    3. 广义货币供给,用M2表示。

      M2=M1+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财政存款

  3. 什么叫货币的流通速度呢?就是1元货币一年周转多少次。货币周转次数越多,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少,货币周转次数越少,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

  4. 货币是一种存量,当供给的货币量等于需求的货币量时,货币供求就实现了平衡。均衡利率指的就是货币供求平衡时的利率。

所以,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求实现了平衡,央行就是通过利率来调控宏观经济的。

  1. 什么叫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通货+准备金

    通货就是流通领域的货币;准备金就是要交给中央银行的钱。放在你手里的钱都叫通货,放进中央银行的钱就变成了准备金。

  2. 理论上的货币乘数,它是法定准备金率分之一。就是说法定准金率高,乘数就小,法定准备金率低,乘数就大。

    但现实中货币乘数到底有多大呢?这取决于有多少钱进入银行,有多少钱留在流通领域。

  3. 现实中的货币乘数是货币量与基础货币的比率

  4. 如果你的钱一半在手里,一半在银行,你手里的钱不创造货币供给的增加,放进银行就会加速信用货币的产生。如果你把钱放在银行和保险公司,创造的货币乘数就大了。

第16讲 格林斯潘的故事

  1. 美国的利率杠杆一动,全世界都会跟着联动。如果美元加息,那么其他国家央行也面临加息的压力。因为,别国如果不加息,就会有人把本国货币换成美元。例如,美元加息了,英镑不加息,那英国人就会把英镑换成美元,导致英镑流出英国。

第17讲 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1. 货币政策的第一个工具:法定准备金率

什么叫法定准备金率?当人们把钱存在银行时,银行必须把其中的一部分钱上缴中央银行。如果法定准备金率是10%,银行100元的存款只能贷出90元,其余的10元要上缴中央银行。

  1. 准备金率下调,意味着央行打开了货币供给的水龙头,商业银行可贷出的钱就多了。所以,当央行降低准备金率时,钱就从银行流了出来,它能够为经济提供更多的货币支撑。

    什么情况下央行会提高准备金率?经济过热,放出去的贷款过多,快要产生通胀时,央行就会提高准备金率。

  2. 贴现率就是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

  3. 如果央行货币政策是紧的,贴现率就高,说明央行不愿意放出钱来。如果央行给出一个低贴现率,说明央行愿意把钱放出来。所以,央行是通过贴现率来控制货币的闸门。事实上,中央银行对利率只有一个权利,就是它能够决定贴现率。

  4. 在市场经济国家,利率既不是政府定的也不是央行定的,利率是由市场来决定的。

美元利率为什么有时高有时低呢?如果美国有商机,市场上好赚钱,大家都需要美元,美元的需求大于供给,美元的利率就高;相反,如果大家不看好美国经济,都不要美元,美元的供给大于需求,美元的利率就低。因此,利率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

所以,央行只能决定贴现率,在中国它叫再贷款利率,在美国它叫联邦基准利率。央行可以用贴现率来给市场降温或给市场加油。

  1. 央行发现经济冷了,它决定打开货币水龙头,就是在公开市场买进债券。当经济太冷时,市场需要现金。央行买进债券就放出了现金,这就打开了货币供给的水龙头。

    央行收购国债,把钱放出来,鼓励人们去消费、去投资。央行这样做的目的是刺激经济回升。

    央行在哪种情况下会卖出国债呢?就是当央行发现经济需要降温,再热下去要出现泡沫,通胀率高了,央行就会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债。央行给一个高利率吸引人们购买债券,让人们都愿意持有国债。

    当人们持有债券时,就没有钱去消费和投资了,市场上流动的现金减少了,经济就会适度降温。

第18讲 金融市场为我们提供了什么?

  1. 存进银行叫间接融资,买了股票叫直接融资,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融资模式。

  2. 金融就是由货币、信用和银行形成的资金融通,取中间两个字称为“金融”

  3. 通过银行完成的信贷活动叫间接融资,通过证券市场完成的交易活动叫直接融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风险在银行,后者的风险在个人

  4. 第二种模式是直接融资,就是到股市融资。资金成本最低,除了上市费用和以后给股东分红外,上市公司不必归还本金。所以,找银行借钱叫间接融资,到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叫直接融资。

    这是两种不同的融资形式。股市融资中,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投资者需要共担风险。

  5. 在过去那些年,我国经济活动中大量出现的都是间接融资,老百姓存钱只能到银行,投资者借钱也只有找银行。这样就使银行的负担过重。

    相反,有很多新兴的、有潜力的企业不具备相当的规模和信誉,也够不上银行的贷款条件。所以企业到银行贷款就变得非常困难,银行还要承受支付储户利息的巨大压力。这使得很多银行贷款都流向了房地产市场。

  6. 金融体制改革的大趋势就是变间接融资为直接融资,而发展壮大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大势所趋

  7. 经营短期信用叫货币市场,经营长期信用叫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又分为证券市场和长期借贷市场,而证券市场又分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简单地说,把钱当货币来使用叫货币市场,把钱当资本来使用就叫资本市场。

  1. 政府对货币量的宏观调控主要在货币市场上进行。就是说一国的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是货币市场,政府不能调控资本市场。如果政府调控资本市场,它今天出台一个政策引起股市上涨,明天出台一个政策造成股市下跌,那还有谁敢买股票呢?

第19讲 宏观经济政策的组合拳

  1. 政府调控经济有三大政策:
    1. 一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是财政的收入与支出。财政的收入主要来自税收,政府通过收税来调控经济;财政的支出分成两大块:一块用于经常性支出,一块用于建设性支出,财政支出的多少也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总结起来,财政包含财政的收入、财政的支出、政府的税收、国家的债务。政府会用税收和支出来刺激或收缩经济,用赤字和债务来拉动经济。
    2. 二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主要是中央银行的作用。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货币政策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货币政策有三招: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控制着货币供给的闸门,它可以给经济“踩刹车”和“踩油门”。
    3. 三是对外经济政策。对外经济政策,主要表现为汇率和关税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我国努力加大出口、吸引外商投资。这些年我国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甚至超过了美国。外资直接投资到中国,说明他们看好了中国经济的未来。
  2. 经济学有个原理叫生产可能性边界。一国有多少自然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都是有一定限制的,超过了这个限制经济就不再增长,只有价格的增长。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生产可能性边界也会向外扩展。
  3. 这是由我国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的,当我国经济的发展超过这种生产可能性边界时,经济就不可能继续向前发展了,这时必须“踩刹车”。如果不刹车,经济就会出现硬着陆。东西少需求多,导致价格上升,通货膨胀就会来临。

第20讲 中国经济回暖了吗?

  1. 拉动一国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现在我国的消费和出口都表现强劲。
  2. 宏观调控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外经济政策三方面。
  3. 我国采取的是积极性财政政策:
    1. 一是减税,实施大规模的减税,2019年减税降费近2万亿元;
    2. 二是扩大政府支出,2019年财政支出超过23万亿元
  4. 第一,我国央行会不会降息呢?这要看美元是加息还是降息。因为美元处于加息周期,如果美元加息,人民币降息,钱就会流出中国。这就相当于美元升值了,拿着美元存款利息多。如果美元降息,我国央行就有了降息的空间。
  5. 第二,央行会不会降准呢?我国央行今年会降准,就是降低准备金率。我们曾经讲过,准备金这个手段可不能经常使用,因为它非常强劲。所以央行这次不是全面降准,而是定向降准。分三次进行,这如同用药一样,不能一次性用太猛的药,要分几次用药,持续长期输血,才可能对经济有好处。
  6. 第三,对外政策会降低关税,而降低关税是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大趋势
  7. 财政政策减税降费的好处是,减轻了企业负担,让企业能开工,这就增加了就业,减少了失业,也有利于大学应届毕业生找到工作。为了对冲这些风险,我国的宏观政策是“踩油门”
  8. 货币政策降准的好处是,中央银行开闸放水,把钱从央行放出来,让民营和小微企业拿到钱,救它们于水火之中。资金的流动性加大,能让我国经济从过冷状态中走出来。
  9. 对外经济政策降关税的好处是,让外国商品进入中国,这对消费者是件好事,能买到便宜商品,但对国内企业是一个挑战。如果同样的商品,国外的既价格便宜又质量好,国内商品卖给谁呢?
  10. 我们再看负面影响,政府“踩油门”短期内会刺激经济,但长期会带来风险。因为无论是财政加大赤字、增发国债,还是货币政策的降准,这些都是刺激经济的手段,但长期使用下去,会带来还债风险和通胀风险。这将导致经济没有实质的增长,只是价格增加,因为经济增长被物价上涨抵消了。
  11. 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的“踩油门”,都会刺激经济回升,但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这已被各国经济的实践证明。

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究其根本原因,是政府的不负责任,没有创造财富,不断印钞票造成的。

第21讲 通货膨胀的基本知识

  1. 通货膨胀怎么衡量呢?一般是用价格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最终要通过物价水平的上涨表现出来,所以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幅度,就成为通货膨胀的标志。各国都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国的通货膨胀率。

  2. 国外最常用的价格指数有三种:

    1. 一是消费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它衡量的是一篮子消费品和劳务的市场成本。这一篮子里主要大类是食物、衣服、住房、燃料、交通和医疗。这里包括了人们的衣食住行。
    2. 二是生产价格指数;生产价格指数用来测量生产者卖给批发商的商品价格水平。
    3. 三是批发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用来测量批发商卖给零售商的商品价格水平。
  3. 通货膨胀有三种类型:

    1. 一是温和的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年率低于10%的通货膨胀率,也叫1位数的通胀。凡是10%以下的都叫作温和的通货膨胀。
    2. 二是奔腾式的通货膨胀;奔腾式的通货膨胀是指一国通货膨胀按照20%、100%甚至200%的年率上升,就是2位数或3位数的通胀。这时物价就控制不住了,由于货币价值损失得太快,人们都不愿意持有任何货币,金融市场消失了,人们囤积商品,购买房屋,谁都不会按照普通的利率贷出货币。
    3. 三是恶性通货膨胀
  4. 如果一国发生了高通货膨胀,这时的货币就不具备价值贮藏和计量单位职能了,人们不愿意要本国货币,而宁愿接受美元。

  5. 通货膨胀的受害者包括三类人:

    1. 一是放贷者;放贷者。由于大多数的贷款没有指数化,通货膨胀上升,就意味着放款者从借款者那里收回的钱低于它借出时的价值。
    2. 二是退休者;退休者。退休后如果他们的收入一直都没有调整,依然保持原来的退休工资,那物价水平的上升会使退休者的生活水平变糟。许多退休者只拥有固定的养老金,为了满足退休生活的需要,他们储蓄了一生,但通货膨胀可能意味着他们的养老金收入将不足以使他们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生活。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最受打击的是退休者。
    3. 三是现金持有者。因为手头的现金会随通货膨胀而贬值。所以,通货膨胀对持有现金的人来说就是一种税收。经济学家把它称为“通货膨胀税”。如果一国的通货膨胀率是5%,就相当于你手里的现金交了5%的税。所以,凡是持有现金者都得再缴一个“通货膨胀税”,这是政府对公众财富的一种掠夺。在我国,许多农民手中的钱放在手边或存在家中的,通货膨胀对他们的损失将是巨大的。
  6. 政府该对本国通货膨胀负责任。

  7. 政府应对我们手中货币的足值负责任。中央银行要控制货币供给的水龙头,不可以随便开闸放水,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口袋里的钱是否缩水的问题。

第22讲 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

  1. 192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是颠覆德国民主共和国的元凶,也是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早的导火索。然而,历史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二战”后德国再度爆发恶性通胀,导致货币制度崩溃。
  2. 没有一个人对通货有信心,工厂主和商人们宁愿储存货物也不要现金。黑市开始盛行,人们以物易物,美国的吉祥牌香烟充当了货币。德国马克已变成一堆废纸。这时“卷烟经济”出现了。由于德国的通货膨胀太过严重,美国的卷烟成了德国人认可的为数不多的有价值的东西。货币体系名存实亡,恶性通货膨胀使德国经济陷入瘫痪。

第23讲 俄罗斯的恶性通货膨胀

  1. 本来俄罗斯的农业和轻工业都很落后,物质产品和生活必需品都供给不足。俄罗斯有1亿多人口,每人分了1万卢布的券,这样凭空多出1万多亿卢布的票子来,却没有东西可以买。改革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了灾难,随之而来的就是通货膨胀。随即,俄罗斯的通胀从奔腾式的通胀发展了到恶性通胀。

第24讲 津巴布韦的恶性通货膨胀

  1. 津巴布韦是南非边上的一个小国,资源丰富,物产富饶。然而,津巴布韦却在2009年发生了恶性通胀,它发行了世界上最大面值的纸币:100万亿津巴布韦元(简称津元),实际购买力却只有20元人民币。

  2. 津巴布韦恶性通胀的教训

    1. 一是政府对土地的无偿剥夺是极其错误的。产权清晰明确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做不到,就没有人敢投资,外资无法注入,国民也不再把手里的钱存进银行。
    2. 二是本国政府的作用是维持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政府的存在,不是从国民手中抢资源,而是要维持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鼓励每一个人努力工作,而不是坐享其成。只有政府制定好的政策,维持正常的秩序和提供公共物品,这样才有人愿意投资,国民才有工作,生产和生活才能更加有序,经济才能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才能提高,国家才能富强。
    3. 三是恶性通胀将导致生产、生活的停滞。恶性通胀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没人愿意再工作,因为工作的报酬无法支付生活的开支。也没有人愿意进行贸易,因为收回的都是日益贬值的货币。而这一切,最终将导致生产消费和分配活动的停滞。
    4. 四是货币供给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足值越好,越稳定越好。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当货币多到要拿筐装,那谁还要货币呢?津巴布韦的出名不因为它的富强,而是因为它发行了世界上最大面值的货币。
    5. 五是政府发钞是饮鸩止渴。一国经济不好,没有税收,政府不想别的解决办法,却疯狂印钞。这种行为看似解决了今天的问题,却为明天的通胀埋下了祸根。

第25讲 如何衡量通货膨胀

  1. 价格指数的编制中有两个重要概念

    1. 一是加权,
    2. 二是基期。
  2. 什么是加权?加权就是把一种商品对人们生活的相对重要性表现出来。例如,计算机和大米,这两种商品哪一种对我们更为重要?如果是大米更为重要,我们就要给大米加权重。哪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对你的消费支出影响大,就给它较大的权重。影响小的就会给小的权重。

  3. 什么叫基期?基是指统计基数,期是指统计时限。例如,一个消费者在2010年他花费1 100元能买到一个商品,2009年只花费1 000元就能买到同样的商品,价格水平上升了10%,这个结果就用价格指数表示。为了便于比较,价格指数必须给定一个年份作为基期的价格水平,否则就无法比较。

  4. 价格指数=基期价格水平∶报告期价格水平

  5. 我国通常公布的价格指数有两个:

    1. 一是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它是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
    2. 二是CPI,它是一种反映居民购买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价格指数。
  6. 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里,只包括消费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消费价格指数包括商品和劳务的价格。

  7. 在我们的生活支出中,既有买生活必需品的支出,还有一部分是劳务支出,因为有人为我们提供了服务,这部分需要支付费用,而服务的费用在逐年上升。

第28讲 泰铢贬值

对这场危机的分析

  1. 第一,因为泰国政府放开了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钱可以自由进出泰国,老百姓也可以把手中的钱自由兑换成各国货币。这就让国际金融炒家有了可乘之机。中国政府到现在都没有放开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就是为了不让外国资金随便进入中国货币市场。
  2. 第二,汇率要随着经济的变动而变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经济持续向上发展,而泰国经济却急转直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美元应当升值,泰铢应当贬值。但它们仍然维持在1∶25的固定汇率上,这就使国际金融炒家们有了机会,最终酿成了一场金融危机。
  3. 第三,因为泰国政府提高了利率,热钱(指游资,或叫投机性短期资金)就会来套利。我们说,这场危机不由外部因素决定,而是泰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失误导致的。所以金融风险从来都是从内部爆发的。

第29讲 港币保卫战

  1. 索罗斯要打压港币,就要大量抛出港币买美元。这些投机者借到港币抛出换美元,香港各家银行都要准备大量美元来接盘,如果银行的美元储备不够,那香港的联系汇率就保不住了,港币就会贬值。
  2. 什么叫联系汇率?就是发钞银行每发行7.8港币,就必须向香港金管局上交1美元,这样美元和港币是1∶7.8的比率,这就是联系汇率。香港有三家发钞银行:渣打银行、恒生银行和中国银行。
  3. 香港为什么要实行联系汇率呢?因为香港是一个国际贸易中心。人们跟香港做生意都使用港币结算,如果港币贬值了,做生意的人就损失了,说不准港币哪一天会贬值呢?因此就没有人敢持有港币。
  4. 有了联系汇率制度,投资者就能把港币换成美元,汇率是1∶7.8。这样一来,香港的经济就发展了起来。直到今天,香港实行的都是联系汇率,即港币和美元挂钩。

第31讲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

  1. 次贷就是银行把钱贷给了既没钱交首付也没钱还银行利息的人。银行之所以愿意贷款给A女士,就是因为A女士的利率高于银行的平均利率,银行就想赚取高于平均利率的部分。

  2. 次贷指的是信用级别低的贷款,相较于优级贷款,所以叫次级贷款,简称次贷

  3. 美国的商业银行明明知道穷人不可能还上银行的贷款,怎么办呢?于是商业银行就把这些次级贷款打成一个包,找到了美国华尔街的投资银行

  4. 投资银行从商业银行那里买到次级贷款,打成包变成次级债券向外出售,并把次级债券从美国卖到欧洲、亚洲各国。七年时间,投行通过不断买入、打包卖出,把次级债券卖向了全世界。。

  5. 投资银行又设计了一款产品,名字叫信用违约掉期。说白了,就是给买次级债券的产品上个保险,让保险公司分担一部分风险。如果次级债券没有发生问题,保险公司就可以赚到这笔钱。保险公司自然很乐意,美国房地产这么火,保险公司也想从中分一杯羹。

  6. 为什么华尔街投行要设计出这样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品呢?因为谁都想赚钱,可谁都不愿意承担风险,都想把风险转移出去。商业银行想赚钱,不想承担风险,它把次级贷款加一点利息卖给投资银行,投行加价打包卖给投资者,它也不用承担风险。投资者买到次级债券后,也不愿意承担风险,就找到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每年可以增收很多保险费,何乐不为。

  7. 商业银行说,没关系,我们把次级贷款卖了。投资银行说,没关系,我们把次级债券卖了。等大家发现购房者还不上银行贷款的时候,美国投行早已把次贷打包卖给全世界了。各国的投资者,本想买次级债券赚钱,结果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这场游戏再也玩不下去了。

    就这样,美国人的买房风险,美国商业银行不承担,美国投资银行也不承担,它让全世界承担。投资者买了打包的次级债券,就像成箱买苹果一样,一箱箱搬回家,打开一看,才发现原来苹果都烂了。次级债券变成了垃圾债券。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曾出来救市,先救了“两房”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又救了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公司。然而,巨大的窟窿让美国政府无力回天,最终引爆了美国的金融危机。

第32讲 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实行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用限定每月发放一定数量的货币政策拯救美国经济。每个月发行850亿美元,持续了六年。央行放出货币增加经济流动性,把利率降至0.25%,拉动经济复苏,刺激国民消费。财政上开源节流,增加税收,减少支出,降低赤字,把美国政府从“财政悬崖”边上拉回,避免了美国国债的崩盘。

第33讲 2010年欧债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一救市,就把金融危机引向了欧洲。欧洲都是小国,为了更有竞争力,它们成立欧盟,发行欧元,让17个国家都使用同一种货币。发钞由欧洲央行统一进行,各国政府就没有发钞权利。但金融危机来了,政府需要钱去救市,怎么办呢?既然政府不能发钞票,那政府只能发国债了。结果是国债越发越多,到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政府借的债还不上了,由此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波及到了欧洲,演变成了债务危机。

第34讲 危机启示录

  1. 我国政府救市,央行累计放出了大量的基础货币,它的乘数效应像滚雪球一样加剧了通胀,让人民币更快地贬值。而中央银行稍一抽紧银根,经济又立刻掉了下来。
  2. 这几年,我国经济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险象环生,结果就是通胀。无论穷人还是富人,人们都对未来怀有恐惧。通胀预期挥之不去,这也是我国房价为什么长期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3. 总结这场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国钞票发多了会产生通货膨胀,一国政府债券发多了会产生债务危机,无论是发钞还是发债,最后都是本国百姓买单。

本文作者: Uyouii
文章链接: https://uyouii.cool/posts/f7a3a4ab/
版权声明: 本博客文章除特别声明外, 均采用署名4.0国际(CC BY 4.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


宏观经济通识课
https://uyouii.cool/posts/f7a3a4ab/
作者
Uyouii
发布于
2022年7月12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