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3年4月15日 晚上
——[作者] [美]丹尼尔.戈尔曼
智商高,情商也高的人,春风得意。智商不高,情商高的人,贵人相助。智商高,情商不高的人,怀才不遇。智商不高,情商也不高的人,一事无成。
★情商是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它决定你其他心智能力的表现。
情商就是管理情绪的能力,人的情绪失控就会导致诸多麻烦,你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情商水平。
★提升情商,使我们能够用有限的知识去运作无限的世界,更适合当前压力过大的生存环境。
专家导读1
戈尔曼把情商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2)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3)自我激励的能力;(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5)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我把这五个能力简单归纳成:认识自己、管理自己、激励自己、认识别人、管理别人
专家导读2
情商高的人会激励自己。在遭遇挫折、陷入低潮的时候,他会提醒自己要面对,要站起来,未来还大有可为,可能会变得更好。因为自己有这个优点、那个长处,因为自己做成过某件事、克服过某项困难,所以一定做得到。情商高的人通常积极向上。
情商高的人也会激励他人。他会赞美周围的人,他会肯定他的家人、同事、朋友。别人跟他在一起常常会有一种重要感。
情商
情商比智商重要的领域主要是智力与成功关联度相对较低的“软领域”,比如在情绪自我调节和同理心能力比纯粹认知能力更为突出的领域。
- 一些智力受到局限的“软领域”恰好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首先是健康,紊乱的情绪和不良的人际关系是疾病的诱因。现在有很多研究证实,能够更加平和、自觉地控制情绪的人,往往拥有独特、显著的健康优势。
- 第三个领域是顶尖水平的竞技,比如世界级的体育赛事。一位执教美国奥林匹克运动队的体育心理学家告诉我,在顶尖水平的竞争环境中,每个运动员的练习时间都长达上万个小时,成功与否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 相对于智商或技术能力,情商往往是一种“鉴别性”的竞争力,它能很好地预测在一群非常聪明的人当中,谁最有领导能力。
初版序
容易冲动的人缺乏自制力,在道德上是不完整的。控制冲动的能力是意志和性格的基础。同样的道理,利他主义的根源是同理心——具有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如果对他人的需要或绝望缺乏感应,就谈不上关怀。如果问我们时代最需要的两种道德立场是什么,那就是自我克制和同情心。
情绪的功能
用心去看才看得清楚,本质的东西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
分析人类本性时无视情绪的力量是一种可悲的短视。当代科学研究发现并肯定了情绪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人类自称“智人”(Homo sapiens)和会思考的物种,却没有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根据经验知道,在进行决策和行动时,感觉的作用等于甚至常常超过思维的作用。我们过于强调以智商为衡量标准的纯粹理性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不管怎样,当情绪占据支配地位时,智力可能毫无意义。
进化生物学家认为,恐惧的本能反应已经在人类神经系统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是因为在漫长而关键的史前时期,这种本能反应对人类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本能反应还关系到人类进化的主要任务,即繁衍后代,让后代继承这些基因倾向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理性,人如果失去理性就是动物。人的欲望无限,而资源有限,因此必须学会管理欲望。情绪无限,而自由的空间有限,因此必须学会控制情绪,不能让情绪泛滥
缓慢而精妙的生物进化力量塑造了人类情绪,这一过程已经经历了100万年;而在最近的1万年中,尽管人类文明迅速发展,人口从500万膨胀到50亿,但这期间在人类情绪生物机制上却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不管怎样,我们对他人的评价以及自身的反应不仅受到理性判断或个体经验的影响,还取决于远古祖先的遗传。
情绪导致行动,这在动物或儿童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情绪是深层的驱动力,在广义的动物世界中,只有在“受教化”的成年人身上,才会经常出现情绪与反应存在很大偏差的现象。
- 人在生气的时候,血液会流到手部,以方便抓起武器或攻击敌人,同时心率加快,肾上腺素激增,为强有力的行动提供充沛的能量驱动。
- 人在恐惧的时候,血液会流到大块的骨骼肌,比如双腿,以方便逃跑,而且面部会由于血液的流失而发白(因此会有血“变凉”的感觉)。与此同时,也许是因为需要考虑是否应该躲藏,身体有那么一瞬间会呆住不动。大脑情绪中枢的回路释放出大量使身体保持警觉的激素,人的感觉变得敏锐,为行动作好充分的准备,同时集中精力分析当前的威胁,更有效地评估即将采取的行动。
- 人在快乐的时候,主要的生理变化是负责抑制负面感觉及提升可用能量的大脑中枢活跃度增强,而产生忧虑情绪的大脑中枢趋于平静。不过此时生理状态保持静止,不会产生特殊的变化,身体复原的速度要快于悲伤情绪引起的生理变化。这种特征使身体能够得到正常的休息,同时为即将面临的任务以及朝着目标努力储备充足的热情和力量。
- 人在坠入爱河的时候,会唤起温柔的感觉和性满足,同时还会唤起副交感神经——这和人在恐惧或生气时“战斗或者逃跑”的行动生理模式截然相反。副交感神经模式俗称“放松反应”,此时身体处于平静和满足的状态,易于合作。
- 人在吃惊的时候,眉毛会往上挑,使视野更加开阔,同时允许更多的光线射向视网膜。从而捕捉更多关于意外事件的信息,以便准确分析当下的情况,确定最佳行动方案。
- 人在厌恶的时候,面部表情在全世界几乎都是一样的,而且传递的是同样的信息:吃到或者闻到让人很难受的东西,或者类似这样的经历。厌恶的面部表情——上唇撇向一边,鼻头微微皱起,达尔文认为这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为了不吸入有害气体而屏住呼吸或者吐出有毒的食物。
悲伤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个体适应重大的损失,比如亲人的死亡或者极大的失望。悲伤会降低生命活动的能量和热情,尤其是娱乐活动或者享乐。随着悲伤情绪的加深,并慢慢滑向沮丧,人体的新陈代谢就会减缓。这种内在的收缩为个体创造机会哀悼损失或者幻灭的希望,领悟损失对人生的影响,并且在能量回升之后开始新的生活。能量的降低还可以把哀伤而脆弱的原始人类留在家的附近,也就是留在更安全的地方。
感性与理性两分系统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心”和“脑”的区别。内心认为某件事情是对的,与通过理性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对于二者的信服程度是不同的,前者要更加笃定一些
这种影响机制很可能源于千万年的进化优势,情绪和直觉能够指导我们在危急关头作出即时的反应——在这种形势下,停下来思考应该如何行动很可能会让我们丧命。
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人脑自下而上生长发育,由较低级和较原始的部分发育进化出较高级的神经中枢。(人类胚胎的大脑发育大致重演了这一进化过程。)
大脑最原始的部分是包围在脊髓顶端的脑干,所有具备不止一个最微型神经系统的生物都有脑干。位于大脑最下端的脑干主导呼吸、人体其他器官的新陈代谢等生命基本功能,同时控制刻板反应和动作。脑干没有思考或学习的功能,它只是一个预先设定程序的自动调节器,旨在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并作出确保生存的反应。这种大脑统治了爬行动物时代,
脑干是大脑最原始的部分,也是情绪中枢的起源。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情绪中枢进化成会思考的大脑,即“新皮层”,这层充满皱褶的灯泡状器官位于大脑的最外层。思考脑从情绪脑进化而来,这一现象很能说明思维和情感的关系;情绪脑的出现要早于思考脑。
最早的哺乳动物出现之后,情绪脑新的关键神经元层也形成了。情绪脑的新神经元层包围着脑干,看起来就像是被人咬了一口的面包圈,脑干正好安放在中空的底部。由于这部分大脑环绕并包裹着脑干,因此又被称为“边缘”(limbic)系统,
这一新的神经区域为大脑的指令系统添加了恰当的情绪。当我们渴望或愤怒的时候,坠入爱河或因恐惧而退缩的时候,正是受到了边缘系统的控制。
边缘系统进化出了两个强有力的工具:学习和记忆。这种革命性的进化使得动物的生存抉择更加明智,而且能更好地适应变化的要求,而不是一味地作出相同的自动反应。
大约在1亿年前,哺乳动物的大脑发生了生长突增。在原先薄薄两层皮层——这部分的功能是计划、理解感受、协调行动——的顶部,出现了几层新的大脑细胞,从而形成了大脑的新皮层。和最初的两层大脑皮层相比,新皮层具有异乎寻常的智能优势。
“智人”的新皮层比其他任何物种的都要大得多,这正是人类所独有的。新皮层是思想的所在,它包含综合和理解感觉的神经中枢。新皮层还使我们的思考伴随着某种感觉,而且使我们对观点、艺术、符号和图像等产生感觉。
没有哪一种生物比人类社会更加复杂。
新皮层虽然是大脑的高级中枢,但并不能控制全部的情绪生活。对于心灵至关重要的问题——尤其是情绪的紧急状况,新皮层需要服从边缘系统。由于大脑的高级中枢发源于边缘系统,或者说扩展了边缘系统的功能范围,情绪脑在神经结构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情绪脑是新大脑发育的基础,情绪区域通过神经回路与新皮层的所有部分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因此,情绪中枢对包括思考中枢在内的大脑其他部分的运作具有强有力的影响。
情绪失控
生活对理性的人来说是喜剧,对感性的人来说是悲剧。 ——霍勒斯·沃波尔
顷刻之间的情绪爆发叫做神经失控。有证据表明,在神经失控时,边缘脑的神经中枢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召集大脑的其他部分服从其紧急调度。神经失控发生在顷刻之间,激发立即的行动反应,这时掌管思考的新皮层根本来不及全面观察当前的形势,更无从判断行动的正确性。神经失控的特征是在失控过去之后,失控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
这种“神经接管”的现象发生在边缘脑的神经中枢杏仁核。
海马体和杏仁核是原始“嗅脑”的两个重要部分,嗅脑在进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唤起皮层和新皮层。现在这些边缘结构负责大脑学习和记忆的大部分功能,杏仁核则是情绪事务的专家。假如杏仁核与大脑其他部分的联系被隔断,就会导致个体无法判断事件的情感意义,这种情况有时被称为“情感失明”。
杏仁核如同情绪记忆的仓库,也是意义本身的仓库,没有杏仁核的人生相当于被剥夺了个人意义的人生。
勒杜克斯的研究解释了在思考脑(即新皮层)决策之前,杏仁核如何控制我们的行为。杏仁核的工作机制及其与新皮层的互动是情绪智力的核心。
杏仁核承担报警的任务,它对每个处境和认知进行判断,并作出反应,向大脑的各个部位发出信号,向脑干发出指令。身体分泌出荷尔蒙,驱动神经中枢,激活心血管系统、肌肉和内脏器官。于是身体各部位作出反应。
杏仁核作为行动中枢的角色,在冲动的情感压倒理智之时起到关键作用。
一旦收到警报,比如恐惧,杏仁核就会向大脑各主要部分发出紧急信息,促使身体分泌“战斗或逃跑”的荷尔蒙,驱动运动中枢,同时激活心血管系统、肌肉以及内脏器官。与杏仁核联结的其他神经回路还会指挥身体紧急分泌出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提高大脑关键区域的反应能力,使感觉更加敏锐,确保大脑时刻保持警觉。杏仁核还会向脑干发出附加指令,使个体面部流露出恐惧的表情,冻结肌肉当前进行的无关活动,使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减缓。此外,杏仁核还会发出指令密切留意恐惧的来源,让肌肉准备采取相应的行动。与此同时,大脑皮层的记忆系统开始启动,检索与当前紧急状况相关的知识,优先于其他无关的思想。
杏仁核起到了集结大脑各个区域的作用。杏仁核拥有神经联结的延伸网络,这使它在发生情绪危机时能够指挥和驱使大脑其他的很多区域——包括理性脑。
研究显示,从眼睛或耳朵输入的感觉信号首先到达大脑的丘脑,然后通过一个单独的突触传到杏仁核;丘脑发出的第二个信号则传到新皮层,即思考脑。信号的分叉使杏仁核能先于新皮层作出反应,而新皮层在通过多个层次的大脑回路对信息进行充分分析之后,才能全面掌握情况,并最终作出更加精准的反应。
勒杜克斯的研究对理解情绪生活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他第一个发现了感觉的神经通道可以绕过新皮层。与杏仁核直接联结的感觉包括我们最原始和最强烈的感受,这种神经回路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感性压倒理性的力量。
情绪系统可以不依赖于新皮层自动作出反应,有些情绪反应和情绪记忆可以在完全没有任何意识和认知参与的情况下形成
人脑海马体的功能是负责记忆事实,杏仁核的功能是负责记忆情绪。海马体让你认出表姐的脸,而杏仁核则会提醒你是否喜欢她。大脑有两个记忆系统,一个用来记忆普通的事实,另一个用来记忆刻有情绪印记的事实。
海马体记忆的是纯粹的事实,而杏仁核则保留了伴随事实的情绪“味道”
人脑通过一种简单而精妙的方式使情绪记忆产生一种特殊的潜能:机体的神经化学警报系统能在生命面临威胁的紧急关头,主导身体作出“战斗或逃跑”的反应,同时还会把这一时刻深深刻入记忆。在应激状态下(或者在焦虑甚至极度喜悦兴奋的情况下),神经从大脑迅速传递到位于肾脏上方的肾上腺,促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激素遍布全身,主导机体为紧急状况作好准备。这些激素激活了迷走神经的接收器。在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激发下,迷走神经携带大脑指令,对心脏进行调节,同时把信号传回大脑。杏仁核是大脑接收这些信号的主要场所。杏仁核的神经元被输入信号激活后,继而向大脑其他部分发出信号,使个体加深对当前情况的记忆。
机体神经警报的一个缺点是,杏仁核发出的紧急信息往往(至少有时候)是过时的,尤其是在流动性极大的当今社会。作为情绪记忆的仓库,杏仁核扫描以往的经验,对当前情景与过往情景进行比较。杏仁核的比较方法是联想式的:如果当前状况的某个关键要素和以前的相似,它就会产生“匹配”的判断——这就是神经回路反应比较草率的原因,它在全面确认情况之前就采取了行动。它粗暴地命令我们按照很久以前形成的思维、情绪和反应来处理当前的状况,过去的情况和当前的情况也许仅有几分模糊的相似,但这种相似性已经足以促使杏仁核拉响警报。
勒杜克斯认为,以婴儿与照料者的互动模式为基础的情绪经验影响深远,但又很难从成年生活的角度来理解,原因在于它们储存在杏仁核里,模糊粗糙,无法用语言描述,就像主导情感生活的草图。由于这些早期的情绪记忆在婴儿能够用语言描述自身经验之前就已经形成,因此当这些情绪记忆后来被激发出来时,我们找不到匹配的思想来清晰地描述这种控制我们的反应。我们对情绪爆发困惑不已的一个原因在于,它们往往可以追溯到我们人生的早期阶段,在那个阶段,我们常常感到困惑,而且无法用语言进行理解。我们也许会出现混乱的感觉,却无法用语言来回忆这种感觉。
从进化的角度看,直接的神经通道对于物种的生存具有非常重大的价值,使得生命体能在关键的几毫秒之内快速应对危险。也许正是这几毫秒无数次挽救了哺乳动物原始祖先的生命,因此现在每一种哺乳动物的大脑中都存在这种进化安排,当然也包括人类。实际上,对于人类来说,由于这条神经通道基本上只在情绪危机的时刻开通,它对人类心理生活的作用可能相对有限
初始的情绪错误的基础是出现在思想之前的感觉。勒杜克斯将其称为“前认知情绪”(precognitive emotion),即个体没有对感觉信息进行全面的分类整理,将其整合成可以辨认的对象,而是基于感觉信息的片段和神经的细枝末节作出反应
难怪我们对于爆发性情绪的阴暗面了解如此之少,尤其是在情绪失控的时候。杏仁核在新皮层了解情况之前,像精神错乱一样爆发出愤怒或恐惧的反应,原因在于原始情绪的爆发不仅独立于而且先于思想的产生。
杏仁核主导个体作出冲动的反应,情绪脑的其他部分可以纠正反应,使反应更加恰当。但是新皮层由于涉及更多的神经回路,反应速度要慢于情绪失控机制。所以,个体容易先冲动,再修正。
前额叶区域通常从一开始就控制我们的情绪反应。请记住,从丘脑输出的大部分感觉信息不是传到杏仁核,而是传到新皮层及其接收和分析感知对象的神经中枢,由前额叶对输入信息以及个体的回应进行协调。前额叶是计划和组织对目标作出反应(包括情绪反应)的地方。
以大脑意义上的时间单位来衡量,由于新皮层涉及更多的神经回路,其反应速度要慢于情绪失控机制。同时,新皮层的判断也更加准确和周全
和杏仁核一样,如果没有前额叶的参与,我们的很多情绪生活就会黯然失色。如果我们不知道应该对某事作出情绪反应,那我们就不会有任何情绪
情绪失控大体涉及两种机制:一是杏仁核的触动,二是保持情绪反应平稳的新皮层无法激活,或者新皮层动员起来应对情绪的紧急状况。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理性脑听命于情绪脑。前额叶皮层在行动之前评估反应并有效调控情绪的一个途径是减缓从杏仁核和其他边缘中枢发出的激发信号,这有点像父母劝阻冲动的孩子
这种压抑情绪的“关闭”键很可能位于左前额叶。神经心理学家研究部分前额叶受伤病人的情绪后发现,左前额叶的一个功能是控制不愉快的情绪,相当于神经恒温器。右前额叶是恐惧、攻击等负面感觉产生的地方,而左前额叶则通过压抑右前额叶来抑制这些原始情绪。
前额叶可能是能够关闭或至少抑制所有强烈负面情绪起伏的神经回路的一部分。杏仁核通常扮演紧急激发器的角色,而左前额叶则是大脑中“关闭”困扰情绪的神经部分:杏仁核提出动议,前额叶应对处理。这种“前额叶–边缘组织”的联结对心理生活的关键作用绝不限于修正和调节情绪,它们在指导我们进行人生重大决策方面也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杏仁核(以及有关的边缘结构)和新皮层的联结是头脑与心灵、思维与感受之间战争或缔约的博弈中心。这一神经通道揭示了情绪对有效思维的关键作用,有效思维包括明智决策和保持思维清晰两个方面。
前额叶皮层负责工作记忆。焦虑、愤怒等强烈情绪的信号会制造神经静电,破坏前额叶保持工作记忆的能力。这是我们悲伤时不能好好思考的原因,也是持续的情绪困扰造成儿童智力缺陷的原因。智商测试的是新皮层,情商测试的是情绪脑。童年的经历塑造了个体情绪的神经回路,对一个人的情商具有重大的影响。
情绪对理性有着重要意义。在感觉与思维共舞时,情绪无时无刻不在引导我们进行决策,与理性脑通力合作,令思维本身有效或者失效。反过来,思考脑在情绪中扮演执行官的角色,当然情绪失控或者情绪脑蔓延的时刻除外。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有两个大脑、两种心理,以及两种不同的智力——理性智力和情绪智力。我们的行为由两者共同决定,智商和情商同时在发挥作用。实际上,没有情绪智力,思维就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边缘系统与新皮层、杏仁核与前额叶通常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都是我们心理生活的真正伙伴。如果它们彼此合作愉快,情绪智力和理性智力就能双双得到提高。
愚蠢的聪明人
- “其他特质”,即情绪智力。这些能力包括自我激励、百折不挠;控制冲动和延迟满足;自我调节情绪和防止困扰情绪影响思维能力;以及富有同理心和充满希望。
- 擅长处理情绪的人,在人生的任何领域都有优势。情绪技能出色的人在生活中也更有可能获得满足,由于掌握了提高自身效率的心理习惯而效率更高。不善于控制情绪的人,常常会经历内心的斗争,其专注工作和清晰思考的能力受到破坏。
- 情绪潜能(aptitude)是一种元能力(meta-ability),它决定着个体包括纯粹智力在内的其他技能的发挥程度。
- 很多证据显示,擅长处理情绪的人,也就是能很好地了解并控制自身感受的人,以及那些懂得并能有效处理他人感受的人,在人生的任何领域都具有优势,不管是在爱情和亲密关系中,还是在办公室政治中,他们都能领会决定成功的潜规则。情绪技能出色的人在生活中也更有可能获得满足,由于掌握了提高自身效率的心理习惯从而效率更高。不善于控制情绪的人,常常会经历内心的斗争,从而损害其专注工作和清晰思考的能力。
- 情绪丰富了人类心灵,不考虑情绪的心理模式是不完整的。
- 高情商的人擅长调动别人做事,高智商的人擅长自己亲自做事。成为拥有追随者的领导者需要有高情商。领导者是擅长调动别人情绪,让他们与自己共舞的人。
- 社会智力不仅有别于学业能力,而且还是决定个体在实际生活中具有杰出表现的重要因素。比如在实用性智力当中,在工作场所很有价值的是敏感性,高效的经理人员可以凭借这种能力接收到心照不宣的信息。
- 情绪智力扩展为5个主要领域:
- 了解自身情绪。自我意识,即感受发生时能够识别到感受的发生,是情绪智力的基石。时刻监控情绪的能力是心理领悟(insight)及自我理解的关键。如果无法注意到自身的真实感受,我们就只能听命于感受的操控。
- 管理情绪。恰当地处理情绪是一种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差的人常常受到痛苦情绪的困扰,而那些情绪调节能力强的人则可以更快地从生活的挫折和烦恼中恢复。
- 自我激励。为实现目标进行情绪控制,是集中精神、自我激励和控制以及创造力的关键。自我控制情绪即延迟满足和抑制冲动,这是所有成功的基础。个体如果能进入全神贯注的“涌流”(flow)境界,就会有出色的表现。拥有这种技能的人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更加高产和高效。
- 识别他人的情绪。同理心是基本的“人事技能”,同样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
- 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艺术属于管理他人情绪的一部分。
- 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在任何需要良好人际互动的领域都会有出色的表现,他们是社交明星。
- 决定我们能力水平高低的基础毫无疑问是神经系统,但人脑有很强的可塑性,并且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情绪技能低下可以得到弥补,情绪智力的每个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个体的习惯和反应,通过有效的努力,个体的习惯和反应就可以得到改善。
- 智商和情商这两种竞争力因素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独立、相辅相成的。每个人的智商和情商高低程度各不相同,但是所谓高智商但低情商的人(或低智商但高情商的人)其实是比较罕见的——尽管我们有这样的刻板印象。
认识自己
- 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我们对某个事物的真实感受,或者到了后来才恍然大悟。心理学家创造了“元认知”和“元情绪”(metamood)两个术语,分别用来指代思考过程的觉知以及对自身情绪的觉知。
- 自我观察发挥到极致,可以让个体冷静地意识到自身激烈狂暴的情感。自我观察的最低限度是,稍微远离体验,发展出一条平行的“后台”意识支流:悬浮于意识主流的上方或者旁边,意识到正在发生的状况,而没有被吞没或者迷失。
- 情绪的意识是情绪竞争力的基础,诸如情绪自控等其他竞争力因素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 人们处理情绪的方式五花八门:
- 自我意识。在情绪发生的时候有所意识,这种人通常比较善于处理自身的情绪生活。他们对情绪有着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其他人格特质的发展。他们熟悉并确定自身的心理限度,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往往对人生比较乐观。这种人在陷入负面情绪时,不会作茧自缚,能够迅速地摆脱这种情绪。总而言之,他们对情绪的关注有助于自身的情绪管理。
- 吞没。这种人的情绪主宰了一切,他们常常感到被情绪吞没,无力逃离。他们反复无常,意识不到自身的情绪,迷失于其中而不自知。因此,他们很少会努力摆脱负面情绪,无法控制自身的情绪生活,经常感到压抑和情绪失控。
- 接受。这种人通常很清楚自己的感受,也往往接受这些感受,因此不会试图作出改变。这种类型还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经常有好心情的人,他们没有动机改变这种状况;另一种是容易心情不好的人,他们虽然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受,却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不采取任何措施改变困扰情绪。后面这种模式常见于陷于绝望的抑郁症患者。
- 研究发现,不管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女性的情绪体验一般要比男性强烈得多。除去性别差异,情绪关注度越高的人,其情绪生活也会越丰富。一方面,情绪敏感性较高的人,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会引发情感风暴,当然结果有好有坏;另一方面,那些处于另一个极端的人,即使在最直接的环境下也很难体会到任何感觉。
- 西弗尼奥斯博士指出,患有严重癫痫的病人为减轻症状通过手术切断边缘系统与新皮层的联系之后,就会变得情绪贫乏,如同述情障碍的人一样,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感觉,突然失去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 情绪感受对生活中数不胜数的个人选择起着导向性的关键作用。强烈的感觉可以破坏理性,对感觉没有意识也会带来破坏作用,尤其是在衡量影响我们人生基本方向的重要决定的时候,比如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继续维持一份安稳的工作还是跳槽到风险更高但更有趣的地方,和谁约会或结婚,在哪里居住,租哪间公寓或买哪处房子等人生中的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光凭理性难以作出决定,还需要直觉,以及由过去的经验累积而成的情绪智慧。要决定和谁结婚或应该信任谁,乃至从事什么工作,仅仅以程式化的逻辑为决策基础是行不通的。在这些重要的领域,没有感觉辅佐的理性相当于睁眼瞎。
- “体细胞制造器”(somatic makers),按字面意思理解为“直觉”。体细胞制造器类似于自动警报,通常会对特定行为过程的潜在危险发出警报,引起注意。体细胞制造器不仅促使我们避免根据往日经验引以为戒的选择,还提醒我们留意黄金机会。在这种时候,我们通常不需要记起形成这种负面感觉的特定经验,只需要接收到潜在行为可能有危险的信号。一旦我们出现这种直觉,就可以更有信心,立即停止或者继续这种想法,也就是减少部分选择,保留更易把握的决策。总而言之,个人选择合理化的关键是与我们的感觉协调一致。
- 人们对自身情绪的感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更容易捕捉到恐惧和快乐的情绪,对情绪的强烈自我意识是天生的。情绪是心灵的语言。
- 情绪有两个层次: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无缘无故的发火是情绪的无意识作用,一旦变成了有意识的,就会管理情绪,摆脱不良情绪。加强自我意识可以提升心理领悟性。
- 情绪有两种层面,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情绪一旦进入意识层面,就会被前额叶皮层接收。情绪在无意识的层面引而不发,这会对我们的感知和反应产生重大的影响,尽管我们根本不知道情绪在起作用。
- 这种反应一旦进入意识层面,也就是说,一旦被新皮层接收,他就可以重新评估这些情况,决定摆脱早上遗留的不快情绪,改变自己的表现和心态。通过这种方式,情绪的自我意识为另一种基本的情绪智力——摆脱不良情绪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激情的奴隶
随时随刻保持快乐,就像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盛行一时的笑脸徽章一样平淡乏味。苦难对创造性和精神生活有很多积极的意义,苦难可以安抚灵魂。
情绪无论低潮还是高潮都给人生增添了趣味,不过高低起伏需要保持平衡。在心灵的方程式中,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比例决定了人的幸福感
愤怒是最难控制的情绪,但是宽容、积极和移情会减少愤怒。对惹我们生气的事情琢磨的时间越长,会让怒火燃烧得越旺。远路无轻载,再小的事情放在心里时间长了都会变成大事
在人们希望逃避的所有情绪当中,愤怒似乎是最难妥协的。泰斯发现,愤怒是最难以控制的情绪。事实上,愤怒是最有诱惑性的消极情绪。自以为是的内心独白在一旁煽风点火,使发泄怒火获得了最令人信服的理由。和悲伤不同的是,愤怒可以激发活力,甚至令人振奋。愤怒带有诱惑和劝服的力量
持续的生气既会对愤怒起到火上浇油的效果,也可能是平息怒火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即瓦解最初燃起怒火的信念。我们对惹我们生气的事情琢磨的时间越长,为生气捏造的“正当理由”和“自我辩护”就越多。耽于沉思会让怒火燃烧得越来越旺,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则可以熄灭怒火。泰斯发现,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处境进行重构是平息怒火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消除愤怒的三种主要途径。
- 第一种途径:控制和质疑触发愤怒的想法,获得缓和性信息。
- 第二种途径:在生气时摆脱对方,分散注意力,身处不可能进一步引发愤怒的环境,等待肾上腺涌动逐渐消失,生理水平恢复平静。
- 第三种途径:在愤怒或敌意想法刚刚萌芽时就把它们遏制住,并且把它们写下来。
宣泄愤怒是平息怒火最糟糕的途径。愤怒的爆发通常会唤起情绪脑,使人感到更加愤怒,而不是减少愤怒。宣泄愤怒对平息愤怒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忧虑是所有焦虑的核心。
事实上,忧虑的基础是对潜在危险的警惕,这在进化过程中无疑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恐惧激发了情绪脑,由此导致的焦虑有一部分把注意力集中到当前的威胁上,迫使大脑思索如何进行处理,并暂时忽略其他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忧虑是对可能发生的坏事及其应对策略的一种预演,忧虑的目的是在危险出现之前进行预期,针对生存危机想出积极的应对措施。
焦虑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认知层面的,或者说忧虑的想法;另一种是肉体层面的,即焦虑的生理症状,比如流汗、心跳加速或肌肉紧张等
由于慢性忧虑只是杏仁核低层次的发作,它们往往不受约束。慢性忧虑的本质是一旦它在大脑中生根发芽,就很难斩草除根。
第一步是自我意识,尽可能在忧虑情绪刚出现时就把它控制住,最理想的时机是在灾难的想象触发“忧虑–焦虑循环”的同时或者紧随其后。博尔科韦茨用这个方法来指导忧虑者,首先教他们监控焦虑的线索,尤其要学会识别引发忧虑的情景,或者最初引发忧虑的念头或想象,以及伴随焦虑出现的身体感觉。
第二步就要对这些想法采取批判的立场:可怕的事情真的有可能发生吗?肯定只有一种办法甚至没有办法阻止事情的发生吗?可以采取哪些建设性的措施?一直忧心忡忡真的有用吗?
警觉与合理怀疑主义的共同作用,也许可以对引发低级焦虑的神经激活起到急刹车的作用。主动产生这种想法可以使神经回路作好充分的准备,抑制边缘系统忧虑情绪的驱动;与此同时,积极放松身心,防止情绪脑向全身传递焦虑的信号。
悲伤会降低我们对娱乐和休闲的兴趣,使我们把注意力集中于损失,并削弱开始新尝试的能量——至少暂时如此。简而言之,悲伤相当于碌碌人生中的一种反省性撤退,让我们暂时停止追求,哀悼损失,认真思考其中的意义,最后进行生理调节并展开新的计划,让生活继续下去。
损失有一定的好处,完全的抑郁则没有。威廉·斯泰隆传神地描述了“这种疾病的很多可怕表现”,包括自我憎恶、无用感、“阴郁无趣”——“阴沉沉蜂拥而来包围全身,感到害怕、疏离,最重要的是令人窒息的焦虑”。理性层面的表现是“疑惑、无法集中精神以及记忆力下降”,而在后期,他的心理“被反常的扭曲占据”,“感觉我的思想过程卷入了难以名状的毒潮,而这股毒潮淹没了人生的一切欢乐”。生理层面的表现是失眠,冷漠得像行尸走肉,“感觉麻木、衰弱,尤其是莫名其妙的虚弱”,伴随着“躁动不安”。然后是失去快感,“就像其他所有感觉一样,食物变得味同嚼蜡”。最后是希望的消失,“绵绵不绝的恐惧”令人绝望,真实得如同身体的疼痛,这疼痛如此难以忍受,自杀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决定抑郁情绪持续或者消除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沉思的程度。
对抗轻度抑郁有两种特别有效的方法:
- 一是学会质疑沉思的核心想法,探究这些想法的合理性,并得出更加积极的替代想法;
- 二是有意识地安排愉快的、转移注意力的活动。
有氧运动是摆脱轻度抑郁以及其他消极情绪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运动有效的原因在于它可以改变情绪激发的生理状态,抑郁是一种低度唤起的状态,而有氧运动能使身体高度唤起。
主导性向
坚韧不拔的毅力来源于情绪特质——面对挫折满腔热情,持之以恒,这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
情绪可以阻碍也可以促进我们的思考、计划、为长远目标坚持训练以及解决问题等诸多能力,情绪确定了我们发挥各种内在心理能力的潜能界限,从而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表现。我们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和快乐,甚至感到适当的压力并从中受到激励,这些积极的情绪促使我们获得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情绪智力是一种处于主导地位的性向或潜能,它从正面或者反面深刻地影响了其他所有能力。
也许没有比抗拒冲动更基本的心理技能了。抗拒冲动是所有情绪自控力的根源,这是因为情绪的本质决定了所有情绪都会导致某种行动的冲动
除了智商之外,延迟满足的能力对个体智力潜能的影响非常大。(童年期控制冲动能力差也是个体日后行为不端的一个有效预测手段,其预测作用同样比智商测试显著。)第五部分将会论述,有人认为智商无法改变,因此智商代表了儿童人生潜能的界限,但我们有大量的证据表明,诸如冲动控制和准确领会社会情景等情绪技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忧虑和焦虑是对所有心理活动产生破坏效应的核心,会损害智力。
注意力指向的方向,就是自己能量集中的地方。眼睛指向的地方就是行为取向的地方。足球运动员射门时如果一直想着别射偏了,他就很可能会射偏。如果担心失败,就可能失败。
焦虑的学生更易失败,即使是智力测试成绩非常优异的人也不例外。越容易焦虑的人,学习成绩越差,不管用什么方法测量结果都一样——比如测试分数、平均学分绩点或者成就测验。
人们考试时忧虑越多,成绩就会越糟糕。忧虑是一项认知任务,个体如果把心理资源用于忧虑,就分散了用于处理其他信息的心理资源。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一直在担心考试失败,那么我们用于思考和答题的注意力就大大减少了。结果忧虑变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迫使我们朝着它预测的方向越陷越深。
如果能一直保持好心情,个体灵活思考、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就会增强,无论是智力方面还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都会更容易找到解决方法。这说明启发个体思维的一个途径是给他们讲笑话。大笑和情绪高涨一样,能使人们的思路更加开阔,联想更加自由,甚至能注意到平时可能忽略的人际关系——这种心理技能不仅对创意很重要,对识别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预见特定决策的结果也很重要。
在要求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时候,大笑一场对智力的促进作用最为惊人。
即使是轻微的情绪波动也会影响思维。心情好的人在制订计划或决策时会产生一种认知倾向,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和积极。部分原因在于记忆总是和特定的情景联系在一起,我们在心情好的时候会想起更多积极的事情。在衡量某种行动的利弊时,如果我们感到很高兴,记忆就会推动我们从积极的角度进行衡量,比如促使我们倾向于从事轻度冒险或者有风险的事情。心情不好的时候,记忆就会偏向消极的方向,促使我们作出害怕、过度警惕的决定。情绪失控会破坏心智。
当代学者发现,希望不仅能给痛苦提供一丝慰藉,而且对人生有着难以置信的作用,无论是在学业还是职业领域,希望都会带来好处。严格地说,希望不仅仅是认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乐观看法。斯奈德把希望准确地定义为:“无论目标是什么,都相信自己有决心而且有能力实现既定的目标。”
斯奈德发现,希望处于高水平的人存在某些共同的特质,比如能够自我激励,感到有能力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在紧要关头坚持认为事情会好起来,头脑灵活,能够寻找不同的方法实现目标或者在目标难以达到时及时调整目标,善于把艰巨的任务分解成较小的容易管理的部分。
从情绪智力的角度来看,拥有希望意味着个体不会屈服于难以遏制的焦虑——焦虑是失败主义者的态度,或者在重大挑战或挫折面前也不会沮丧悲观。事实上,有证据表明,心存希望的人追求人生目标时比其他人更少抑郁,总体上较少焦虑,而且情绪困扰也较少。
乐观和希望一样,意味着抱有一种强烈的期望,即通常来说,尽管会遇到挫折和阻挠,但事情总会好起来。从情绪智力的角度看,乐观的态度是防止人们遇到困难时失去兴趣、陷入失望或沮丧的缓冲器。乐观和希望一样,能够向生活支付红利(当然前提是现实的乐观主义,盲目的乐观主义则会带来灾难)。
乐观的人把失败视为可以改变的东西,因此下一次他们就会成功;而悲观的人对失败感到愧疚,将其归结为一成不变、无法抗拒的东西。两种不同的解释深刻反映了人们如何对待生活
在智力水平一定的前提下,个体实际的成就不仅取决于才能,也取决于经受挫折的能力。
在所有挑战性的职业中,平静地接受拒绝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天性乐观者适合做挑战性的工作。乐观态度是一种情绪智力。乐观与希望可以后天学习,气质可以被经验改变。能力不是固定的,能力的发挥有极大的变化空间,信心影响能力的发挥。
乐观成就伟大。
乐观与希望,正如无助与绝望,可以后天学习。它们的基础都是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价值观,即相信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直面挑战。任何类型竞争力的提高都会增强自我效能感,使人更乐于接受风险,寻找更多高难度的挑战。克服挑战反过来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这种态度使人更有可能充分发挥已有的技能,或者从事发展这些技能的活动
进入“涌流”状态是情绪智力的至高境界。涌流也许意味着情绪控制在表演和学习的目的之下达到了极致。在涌流状态,情绪不受抑制和牵绊,而是积极的、充满活力的,与当前任务协调一致。个体如果处于抑郁倦怠或者焦躁不安的状态,就无法进入涌流。不过几乎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涌流(或较小的支流)的状态,尤其是在进入巅峰状态或突破以前局限的时候。令人沉醉的做爱,水乳交融、合而为一,也许最能捕捉到涌流的状态。
在涌流状态,人们的表现达到了巅峰水平。进入涌流的重要途径是专注,涌流的本质是注意力高度集中。
在涌流之中,人们的表现达到了巅峰状态,但他们其实并不关心自己的表现,想着成功或失败——行为本身的绝对愉悦才是他们的动机。
进入涌流状态有几种途径。一是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于当前的任务。涌流的本质是注意力高度集中。
你会觉得处于涌流状态的人做事轻而易举,巅峰表现自然而然,而且是家常便饭。这种印象与人脑的运行机制极为相似,人脑也有类似的重复出现的矛盾现象,即最有挑战性的任务是用最少的心理能量完成的。在涌流状态,人脑处于“冷静”状态,其神经回路的唤起和抑制与当前要求协调一致。如果人们从事不需要努力集中和保持注意力的活动,大脑就会“安静下来”,表现为大脑皮层唤起减少。由于涌流可以帮助人们在特定领域处理最艰巨的任务,无论是与国际象棋大师对弈还是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因此这个发现很不寻常。一般认为艰巨的任务会令大脑皮层更加活跃,而不是相反。不过涌流的一个关键是只在能力顶点的范围之内才会出现,此时技能得到很好的预演,神经回路的运行最为有效。
如果在涌流状态,大脑的运行效率达到最高峰,大脑的活跃区域与任务要求的联系就会非常精确。在这种状态下,即使面对艰巨的工作,个体也会感到轻松自如、精神奕奕,而不是筋疲力尽。
如果任务过于简单,就会使人乏味;如果任务过于复杂,就会使人焦虑而无法激发涌流。
涌流促使人们把自身潜能发挥到极致,涌流模型揭示了掌握任何技能或知识最理想的状态是顺其自然,进入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管是控制冲动还是延迟满足,对自身情绪进行调节,使其有助于思考而不是妨碍思考,自我激励,勇于尝试,百折不挠,或者寻找方法进入涌流,使表现更为出色。
这从更普遍的意义说明了把情绪导向有利的结果是一种主导性向。不管是控制冲动还是延迟满足,对自身情绪进行调节,使其有助于思考而不是妨碍思考,自我激励,勇于尝试,百折不挠,或者寻找办法进入涌流状态,使表现更为出色,这一切都揭示了情绪对于有效活动的导向性作用。
同理心的根源
- 言语是理性脑的模式,而非言语是情绪脑的模式。如果一个人说的话与他表现出来的声调、姿势或其他非言语方式不一致,那么他真实的情绪在于他说话的方式,而不在于他说话的内容。传播学研究的一个经验法则是90%或以上的情绪信息是非言语的。非言语信息——声调里的焦虑、快速动作中所包含的怒气,通常会被对方下意识地接受,没有特别留意信息的本质,只是心照不宣地接受并回应。我们在这方面的能力,即同理心的技能,基本上也是心照不宣地学会的。
- 蒂奇纳提出,同理心起源于一种对他人困扰的身体模仿,个体通过模仿引发相同的感受。他用“同理心”与“同情心”进行区分,同情心是指对别人的遭遇感到同情,但并没有体会到和别人一样的感受。
- 母亲与孩子情感协调可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这对孩子情感的培养很关键,可以使他在成年后具有饱满的情感,减少冷漠。
- 在成年人的生活中,与母婴之间亲密的协调最为接近的也许是做爱。斯特恩写道,做爱“包含了感受对方主观状态的体验:共同的欲望,一致的意图,同步转变唤起的相互状态”。爱侣之间反应同步一致,心领神会,和谐融洽。做爱的至高境界是同理心的一种相互行为,而最糟糕的做爱则缺少情绪的相互性。
- 如果孩子的情感受到不协调的回应,他们就会回避表达情绪,也不再会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更不会恰当地把情绪用于人际关系。然而,不恰当的回应是可以修复的,这需要时间和方法,包括关系治疗和心理治疗。
- 情绪忽略会削弱同理心,童年期缺少协调的情绪代价非常大。遭受情绪虐待的儿童对他人的情绪会变得极度戒备,成年之后很善于感知他人的感受,但是会情绪紧张,喜怒无常。
- 同理心是天生的。
- 如果与对方生理水平同步,同理心的准确度最高。情绪强烈时很难或者不会产生同理心,同理心要求个体保持足够的冷静,才能接受他人微妙的情绪信号。这个原理也揭示了为什么人在冷静下来后会后悔。
- 这说明在情绪脑以强烈的反应驱动身体时,比如发火的时候,很少或者不会产生同理心。同理心要求个体保持足够的冷静和感受力,以便情绪脑接收和模仿他人微妙的情绪信号。
- 一个人缺乏同理心,就不会感受到别人的痛苦。
社交艺术
调节他人情绪的能力是处理人际关系艺术的核心,这要求情绪自控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自控是减轻自身愤怒和困扰、控制冲动和兴奋能力的开端。没有人事技巧,高智商的人也会四处碰壁,自认为怀才不遇却又给人傲慢无礼的印象。
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准则:情绪可以感染别人
情绪感染在大多数时候是非常微妙的,是一种无声无息、无处不在的人际交流。我们彼此传达和接收情绪,在这条心理的暗涌之中,有些是有害的,有些是有益的。情绪交流通常很微妙,难以觉察,
我们相互捕捉彼此的感受,它们如同某种社会病毒在我们当中传播。
我们在每次社会交往中所发出的情绪信号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我们的社交技巧越熟练,控制情绪信号的能力就越出色。
能够帮助他人舒缓情绪的人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他们是有强烈情绪需求的人求助的对象。我们互相充当情绪转变的工具,正面或反面的作用都有。
不过有些人特别容易受到情绪的感染,他们内心非常敏感,体内的自主神经系统(情绪活跃度的标记)更易受到激发。这种生理倾向使他们的情绪容易受到影响,他们会为煽情的电视广告落泪,而和一个心情很好的人随便聊几句,又会很快高兴起来(由于他们较易被他人的感受打动,他们会更有同理心)。
有效人际交流的一个决定因素是人们运用情绪同步性的熟练程度。如果人们善于与别人的情绪协调一致,或者很容易让别人的情绪跟着自己的走,他们的人际互动在情绪层面就会顺利得多。成功的领导者和演说家都是善于调动公众情绪的人。
组织团队——领导者的基本技能,发动并协调群体努力开展工作。这种才能常见于戏剧导演或制片人、军官以及所有组织团体中的优秀领导者。
协商解决办法——调停的才能,防止冲突或解决突发危机。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擅长谈判、仲裁或调停争端;可以从事外交、仲裁、法律、中介及收购管理等工作。
人际联系——同理心和联系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很容易与别人打成一片,容易识别和恰当回应别人的感受和关切——也就是人际关系的艺术。这种人会成为称职的团队合作伙伴、值得信赖的配偶、好朋友或者生意伙伴;在职场上,他们可以成为推销员、经理人或者出色的教师。
社会分析——能够体察和领悟他人的感受、动机和关切。了解他人感受的本领可以使人很容易地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或融洽感。这种人的能力如果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可以成为很有竞争力的治疗师或辅导员;如果除此之外还拥有文学天赋,他们可以成为天才型小说家或戏剧大师。
总的来说,这些技能是人际关系的润滑油,非凡魅力的添加剂,也是成为成功人士的基本要素。社会智力出色的人很容易和别人打交道,善于领会他人的反应和感受,善于领导和组织团队以及解决人际活动中突然爆发的争端。他们是天生的领袖,能把未被言明的群体性情绪准确地表达出来,引导群体向特定目标前进。他们受到大家的欢迎,因为他们总是能使人保持高昂的情绪——他们会让大家感到心情愉快,并且得到这样的评价:“和这种人相处真是太愉快了。”
这些人际能力建立在其他情绪智力的基础之上
- 如果说社交技能的衡量标准是使他人从困扰情绪中恢复平静的能力,那么处理别人愤怒到极点的情绪也许是大师级的终极标准。自我调节愤怒和情绪感染的研究数据显示,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分散愤怒者的注意力,以同理心对待其感受和立场,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激发出积极情绪。这种方法叫做情绪柔道。
亲密敌人
- 女人善于理解语言和非言语情绪信号,善于表达和交流感受,男人则不喜欢表达脆弱、内疚、恐惧和受伤害的情绪。女人比男人更具有同理心、更情绪化。男人和女人在处理彼此之间的情绪问题时,必须克服内心的性别差异。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就容易出现裂缝,最终导致关系破裂。
- 女人总是因为男人注意不到她的感受而悲伤,更不要指望男人会问她为什么悲伤了。
- 实际上,做爱次数、孩子教育或者家庭借债和储蓄的比例等具体问题并不是婚姻关系维系或破裂的原因。相反,夫妇双方如何讨论这些问题对于婚姻走向的意义更为重大。能否求同存异、达成一致意见,是婚姻关系存续的关键。
- 婚姻出现危机的一个初期预警信号是尖锐的批评、过度的抱怨或人身攻击。抱怨是对事,人身攻击是对人。
- 正常的抱怨是,妻子就事论事,具体地说出自己的不快,批评丈夫的行为而不是他本人,表明她对丈夫行为的感受。比如,“你忘记到干洗店帮我取衣服,这让我感到你不关心我”。这是基本情绪智力的表达方式,直言不讳,但并不挑衅或消极。如果是人身攻击,妻子就会借题发挥,对丈夫进行全面攻击:“你总是这么自私,不关心别人。这正好证明了我不能指望你好好地做成一件事。”这种批判会让对方感到耻辱、厌恶、羞愧和有过失,很有可能激发自我辩解,而不是改善做法。
- 充满轻蔑的批评还会使事情雪上加霜。轻蔑是一种破坏性特别强的情绪。轻蔑很容易伴随愤怒而来,通常轻蔑不仅体现在用语上,还体现在声调以及愤怒的表情上。
- 传递轻蔑情绪的身体语言造成的伤害同样严重,尤其是冷笑和撇嘴,这是表示厌恶最普遍的面部信号,翻白眼也是一种信号,
- “战斗或逃跑”反应模式适用于配偶对人身攻击的反应。最明显的方式是还击,把怒火发泄出来。这种方式通常以毫无结果的骂战告终。不过,另一种方式——逃跑——可能更加致命,尤其是当“逃跑”演化成顽固的沉默时。
- 消极作对是最后的防守。消极作对的一方毫不理睬,拒绝对话,取而代之的是冷漠或沉默。消极作对所传达的信息既强烈又可怕,有点像冷冰冰的疏远态度、优越感和厌恶感的混合体。消极作对主要出现在走向危机的婚姻关系中。
- “自动想法”是对自身以及他人转瞬即逝的基本假设,反映了我们最深处的情绪态度。成为无辜受害者或感到义愤的自动想法常见于婚姻出现问题的伴侣,这种想法会引起情绪失控。乐观的想法有助于消除情绪失控,悲观的伴侣容易发生情绪失控。
- 情绪泛滥就是情绪失控。在情绪完全失控的时候,个体的情绪太强烈,观点太狭隘,思维太混乱,根本无法听进他人的意见或用理性解决问题。泛滥会使个体丧失情绪自我意识和自控的能力,使同理心荡然无存。
- 女性一般不介意为夫妇吵架感到不快,男性却很在意。被配偶批评后情绪泛滥的男性要多于女性,因此男人更需要关怀。男人刚强但是脆弱,女人柔弱但是坚韧。丈夫消极作对的时候,妻子就会产生情绪泛滥。
- 不过丈夫必须意识到,愤怒或不满并不等于人身攻击——妻子闹情绪只是为了突出她对问题的强烈感受。
- 男人还要注意避免太早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法,导致双方讨论出现“短路”。对妻子来说,感到丈夫愿意听她发牢骚,并对她的感受产生同理心(尽管他不需要赞同她),这种感觉更加重要。妻子也许会把丈夫提出的建议看成是他对她的感受不够重视。丈夫如果能够与怒气冲冲的妻子保持交流,而不是把她的牢骚看得无足轻重,那么妻子就会感到丈夫愿意听她的话,愿意尊重她。尤其重要的是,妻子希望自己的感受得到认同和尊重,即便丈夫不赞同,它也是有价值的。如果妻子感到丈夫愿意听她的话,愿意了解她的感受,她往往就会平静下来。
- 对女人的建议与对男人的建议刚好相反。男人的主要烦恼是妻子牢骚太盛,因此妻子要特别注意不要攻击丈夫——可以抱怨他们的行为,但不要进行人身攻击或者表达轻蔑。抱怨不是为了人身攻击,而是为了清楚地表达丈夫的某个特定行为让妻子感到困扰。愤怒的人身攻击通常会导致丈夫的自我辩护或者消极作对,让事情更加糟糕,使争吵不断升级。如果妻子的抱怨能放置在更广泛的背景之下,使丈夫确信妻子对他的爱,也会很有帮助。
- 我们在婚姻中容易引发的很多或大部分情绪反应是从童年期开始形成的,首先通过我们最亲密的关系或者以父母为榜样习得,然后被带入婚姻,全面成形。尽管我们发誓不会重复父母的老路,但我们总是会受到某种情绪习惯先入为主的影响,比如对轻蔑过度敏感和过度反应,或者一遇到争执就立刻回避等。
- 每一种强烈的情绪从根源上来说就是一种行为的冲动,对冲动加以调节是基本的情绪智力。对于爱情关系,由于涉及切身利益,控制冲动尤为困难。由此引发的反应触及我们最深层次的需要——被爱和被尊重,害怕被抛弃或者情绪被剥夺。难怪夫妇争执时表现得如同生存受到威胁一样。
- 如果丈夫或妻子一方出现情绪失控,就很难用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婚姻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是夫妇双方必须学会舒缓自身的困扰情绪。这就意味着掌握从情绪失控引发的情绪泛滥当中迅速复原的能力。在情绪失控时,个体失去了清醒地聆听、思考以及说话的能力,因此保持冷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个体无法保持冷静,就无法进一步解决当前的问题。
- 管理好自我情绪,不让负面想法引发情绪泛滥,进行积极的正面解释,可以让自己的紧张情绪得到缓解。
- 如果能把配偶的否定看做重视的表现,即要求对有关问题进行关注,这将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 辩护性倾听最有效的形式当然是同理心,即真正倾听和领会对方的言外之意。第七章谈到,在夫妇关系中,一方要对另一方真正产生同理心,其自身的情绪反应必须保持冷静,提高接收能力,自身生理才能达到反映配偶感受的水平。如果没有这种生理协调,一方对另一方感受的知觉可能会完全错误。如果自身情绪过于强烈,凌驾于一切之上,破坏生理和谐,个体的同理心就会受到破坏
- 最后,和人生的其他领域一样,尊重和爱可以瓦解婚姻中的敌意
- 有时候,如果夫妇没有吵架,认可还可以表现为赞美的形式,比如发现对方的优点,并作出赞扬。认可是舒缓配偶情绪或培育积极情绪的一种有效途径。
用心管理
人在压力下会变得愚蠢,在团队中无法控制怒火,对同事的感受麻木不仁,可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情绪智力的三种作用:
- 把发牢骚转化为有效的批评;
- 营造和谐合作的氛围,减少摩擦;
- 建立良好的关系网络。
领导力不是支配和控制,而是说服人们向共同目标努力的艺术。此外,在对自己职业的管理中,最关键的是识别自身对工作最深刻的感受,了解什么样的改变能使我们对工作更为满意。
如何提出批评和接受批评,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同事满意度以及上司满意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从情绪智力的角度看,恶意批评显示了批判者的无知,他们不知道这种批评会触发被批评者的负面情绪,也不知道负面情绪会影响被批评者工作的动机、能量以及信心。
有技巧的批评,关注的是个人的行为以及日后改善的可能性,而不是把工作质量差归结为人格方面的原因
批评别人的艺术:具体,提供解决办法,当面表达,保持敏感。
接受批评的艺术:把批评当做建议,不要自我保护,把批评当做机会
对于激励,如果人们认为失败是由自身无法改变的缺陷引起的,他们就会失去希望,不再努力。请记住,激发乐观主义的基本信念是:挫折或失败是由客观条件引起的,而我们可以改变这些条件,把工作做得更好。
批评的艺术与赞扬的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批评的方法提出了如下建议:
- 具体。选择有意义的事件,即能够显示需要改变的关键问题或缺陷模式的事件,比如无法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某些部分
- 关注具体的细节,明确员工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以及应该怎样加以改进。不要旁敲侧击或拐弯抹角、回避问题,混淆真正有用的信息
- 提供解决方法。和所有有用的反馈一样,批评应当指明改正问题的方法。否则被批评者会感到沮丧,士气低落,或失去动力。通过批评,被批评者了解到此前没有意识到的可能性或者替代方法,或者意识到需要注意某些不足。批评还应该包含关于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建议。
- 当面表达。批评和赞扬一样,在面对面和私下场合效果最明显。不习惯提出批评或表扬的人也许会为了减轻心理负担,选择远距离表达批评或赞扬,比如写备忘录。不过这种方式太缺乏人情味了,而且对方也没有机会进行回应或澄清。
- 保持敏感。这需要同理心,与自己所说的话以及说话方式对接收方产生的影响协调一致。莱文森指出,没有同理心的经理人在反馈时最容易伤害别人,比如使人无地自容的奚落。这种批评的后果非常严重,被批评者没有机会改进,反而为此心生怨恨和痛苦,处于防守和疏离的立场。
莱文森还对被批评者提供了一些情绪方面的建议。首先,把批评看成是改进工作的有用信息,而不是人身攻击。其次,警惕自我辩护而不是承担责任的冲动。如果批评实在难以接受,可以要求暂停谈话,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进行消化,使情绪冷静下来。最后,他建议人们把批评看成是与批评者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不是采取敌对立场。所有明智的建议都可以作为已婚夫妇正确处理抱怨、避免对婚姻关系造成永久性伤害的建议,既适用于婚姻,也适用于工作。
偏见是个体在早期获得的一种情绪经验,偏见的情绪在童年期形成,但是支持偏见的信念是后来才出现的。偏见反应很难完全消除,可以改变的是人们对待偏见的态度。
人们在进行协作的时候,不管是召开执行计划的会议,还是成立团队共同开发产品,都会体现出所谓的群体智商,即群体成员才能和技能的总和。团队完成任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群体智商的高低。据研究,群体智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并不是群体成员学业意义上的平均智商,而是群体的情绪智力。高群体智商的关键是社会和谐。在其他要素相同的情况下,团队协调一致的能力是激发团队才能、提高效率和取得成功的保证。在团队成员才能和技能相同的情况下,团队如果无法协调一致就无法出色地完成任务。
人们为了完成一项任务组建团队,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才能,比如语言流利、创造性强、富有同理心或者拥有其他技术专长。群体智力不一定大于所有群体成员特定才能的总和,如果群体成员无法共享各自的聪明才智,群体智力还有可能小于成员才能的总和。
团队成果最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团队成员保持内部和谐的程度,团队和谐有助于成员充分发挥才能。对于一个和谐团队来说,拥有一位天分极高的成员可以提高团队的整体表现,而摩擦较多的团队则难以充分利用能力出众的成员。在有高度情绪或社交障碍的团队,无论这些障碍是恐惧或愤怒引起的,还是敌对或怨恨引起的,成员的才能都无法得到最好的发挥。和谐可以使团队最大限度地利用成员的创造性和天赋。
明星员工与普通员工的差异不在于他们的学业智商,而在于他们的情商。明星员工更善于自我激励,更善于召集自己所在的非正式网络,组建特设工作团队。
研究者通过访谈发现,关键的差异在于明星工程师为了完成任务所运用的内在策略和人际策略。最重要的策略之一是与一群关键人物保持融洽的关系。明星工程师工作顺利的原因在于,他们花时间与关键人物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关键人物在临时性特设团队中能为解决问题或处理危机提供关键的服务。
非正式网络对一个人顺利开展工作是必需的。有三种非正式网络:一是沟通网,二是专业网,三是信任网。
如果在专业网担任骨干,说明此人拥有专业技能杰出的声望,专业技能通常是晋升的决定因素。不过,被视为专家,与被视为值得交换秘密、疑问和弱点的人,两者毫无关系。
组织里的明星通常与所有关系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沟通网、专业网还是信任网。
贝尔实验室明星工程师具备的组织智慧还包括:有效地协调团队工作;在达成一致意见时起到领导作用;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比如顾客或对立面的角度;善于说服他人;促进合作、避免冲突。所有这些技巧都取决于社交技能,除此之外,明星工程师还有其他的本领:一是积极主动,能够自我激励,勇于承担本职工作之外的责任;二是善于自我管理,在时间和工作承诺之间取得平衡。所有这些技能都是情绪智力的组成部分。
心与药
目前科学已经证实,无论是预防疾病还是治疗疾病,在治疗病人的同时调节病人的情绪状态,可以获得额外的治疗效果。
心理学家罗伯特·阿德(Robert Ader)发现,人体的免疫系统像人脑一样具有学习能力。
借助电子显微镜,他们发现自主系统神经末端有突触状的触点与免疫细胞直接接触。这种物理的接触点促使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以此调节免疫细胞。事实上,神经细胞与免疫细胞互相释放信号。这一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此之前没有人知道免疫细胞居然能够接收神经系统所传递的信息。
神经系统不仅与免疫系统存在联结关系,而且对正常的免疫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激和负面情绪会降低各种免疫细胞的有效性。困扰情绪是疾病的风险因素,人有三大负面情绪:愤怒、焦虑、抑郁。
愤怒情绪是对心脏危害最大的一种情绪。敌对情绪强的人过早死亡的概率是敌对情绪弱的人的7倍。愤怒在所有情绪当中与心脏病的关联最大。在非常生气的时候试图完全压制愤怒会使血压升高。解决的方法是:培养对愤怒的警觉性,以及愤怒出现后的调节能力和同理心。
也就是说,易怒较之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等其他风险因素,对过早死亡的预测作用更强
焦虑促使我们对危险作好准备(大概是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功能),这是焦虑良性的一面。但是在现代生活中,焦虑常常表现为过度而且不当——我们的困扰来自生存环境的压力或者我们的幻想,而不是来自我们必须面对的真正危险。焦虑反复发作表明应激水平过高。前文提到的由于经常忧虑引发肠胃问题的病人,正是焦虑和压力使身体状况恶化的典型例子。
我们一直处于病毒的环境,人体的免疫系统通常可以消灭病毒。如果情绪受到压力,人体的防御功能就会失效。
因此,工作压力大的人——业绩要求高,却很难控制工作进程(比如公交车司机)——最容易出现健康问题。比如在一项针对569名结肠癌病人和对照组的研究中,那些自称在过去10年工作压力很大的人,与没有生活压力的人相比,其患上癌症的可能性是后者的5.5倍。
有越来越充分的证据表明,愤怒、焦虑和抑郁对医疗效果的负面作用非常明显。慢性愤怒和焦虑使人们更容易感染某些疾病。抑郁也许不会削弱人们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但它会影响病人康复,加大死亡风险,情况严重的体弱病人尤其如此。
社会孤立,即感到没有人可以分享自己的私密感受或进行亲密的接触,使个体患病或死亡的可能性增加了一倍。《科学》杂志1987年发表的一篇报告指出,社会孤立导致死亡的风险“与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肥胖以及缺少运动等因素一样显著”。事实上,吸烟加大死亡风险的因素仅为1.6,而社会孤立的因素为2.0,高于吸烟导致的健康风险。
孤独和孤立不是一回事。很多人过着独居的生活,或者朋友很少,但照样快乐和健康。影响健康的其实是与人们切断联系以及无人可以求助的主观感觉。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缓解压力的关键。朝夕相处的人对一个人的健康至关重要。这个人际关系对你越重要,它对你健康的影响就越大。
人际关系的质量和数量一样,也是缓解压力的关键。恶劣的人际关系损害健康。比如,夫妇吵架会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把最烦恼的想法说出来,有助于减轻压力,增进健康。交流是一种延长患者生命的新药。
这种内心剖白的效果非常惊人,受测者免疫功能加强了,
家庭熔炉
- 家庭是个体情绪学习的第一个学校。我们在亲密的家庭环境下学会如何感知自己,感知他人如何对待自己的感受,我们如何看待这些感受,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回应方式,以及如何理解和表达希望或恐惧。这种情绪教育不仅体现在家长对待儿童的言行举止上,还体现为家长通过处理自身情绪以及夫妇之间的互动,为儿童树立了榜样。有些父母非常善于充当情绪老师,有些父母却非常糟糕。
- 父母情商高,本身就会使孩子受益无穷。父母处理彼此感受的方式,以及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对孩子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孩子是异常敏锐的学习者,他们与家庭中最微妙的情绪交流协调一致。
- 同理心的经验开始于婴儿期,得益于婴儿父母与婴儿的情绪协调一致。尽管孩子可以通过与朋友交往获得一些情绪技巧,但善于处理情绪的父母可以提供更大的帮助,教会孩子情绪智力的各种基本技能,比如学习如何识别、调节和控制自身情绪,具有同理心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引起的情绪波动。
- 父母的情绪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大。华盛顿大学研究团队发现,擅长处理情绪的父母,与不擅长处理情绪的父母相比,前者的孩子更容易相处,对父母更有感情,在父母面前不会感到紧张。除此之外,这些孩子还更善于处理自身的情绪,能更有效地缓解不安情绪,而且情绪不安的情况也较少。这些孩子的身体更加放松,应激荷尔蒙和其他情绪唤起的生理指标处于较低的水平
- 另外,这些孩子在社交方面也显示出优势:他们更受伙伴们的欢迎或喜爱,而且被老师认为更善于社交。这些孩子的父母和老师表示他们较少出现粗鲁、好斗等行为方面的问题。最后,情绪教育还会对孩子的认知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孩子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因此学习更有效率。对于5岁的孩子,假设智商水平一般,如果父母善于对孩子进行情绪辅导,等到孩子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们的数学和语文成绩会更好(要向孩子传授情绪技巧、帮助他们应对学习和生活的有力证据)。因此,父母善于处理情绪,对孩子的帮助相当惊人,这些好处不仅涉及情绪智力的方方面面,而且超出了情绪智力的范围。
-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入学前形成的情绪性格。
- 塑造情绪智力要素的先机在人生的最早几年,尽管情绪智力的形成贯穿了个体的求学阶段。孩子后来获得的情绪能力建立在早年情绪智力的基础之上。
- 在出生后的3~4年内,幼儿大脑的大小仅为完全发育成形的2/3,这一时期幼儿大脑发育的复杂程度是后期所无法比拟的。在此阶段,幼儿对各种关键性学习(包括最重要的情绪学习)的接受能力最强。在这个时期,严重应激会损害幼儿大脑的学习中枢(并损害智力)。尽管后来的人生经历能起到一定的补救作用,但是幼儿早期学习的影响非常深刻。有份报告总结了人生头4年关键的情绪经验对人生巨大的持续影响:
- 如果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怀疑甚于信任;悲伤或愤怒甚于乐观向上;破坏成性甚于恭敬有礼;过度焦虑,被恐惧的幻想包围;或者经常对自己感到不满意,他们基本没有机会,更别提有平等的机会去探寻世界对于他的种种可能性。
精神创伤和情绪再学习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分泌过量的人,会作出过度的惊恐反应。
- 情绪经验——即使是童年期最刻骨铭心的心理习惯,也可以重新塑造。情绪学习是一生的课程。
性格非命运
- 气质可以定义为我们情绪生活的典型心境。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每个人的情绪范围都会有这种偏好性。气质是与生俱有的,属于基因博彩(genetic lottery)的一部分,会对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 在童年期,人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说明童年期的经验将会对个体以后神经通道的塑造产生持久的影响。
- 杏仁核天生兴奋过度的婴儿,有大约1/3在上幼儿园之前摆脱了胆怯。研究者对这些曾经胆小的孩子在家的情况进行观察,发现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其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决定着天生胆小的孩子长大后是变得大胆,还是继续回避新奇事物、对挑战感到不安。
- 尽管父母很疼爱婴儿,但假如在婴儿稍微出现不安时,父母并不急于抱起婴儿,缓解婴儿的情绪,那么婴儿就会逐渐学会自我调节。
- 在上幼儿园之前变得不再那么胆小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对他们施加了轻微的压力,迫使他们变得更加外向。尽管由于生理基础的原因,改变这种气质特征的难度比改变其他特质的难度稍大,但人类没有哪一种特质是无法改变的”
- 从胆怯转变为大胆有着非凡的意义,说明内在的情绪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改变的。
- 基因本身不会决定行为;我们的环境,尤其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学到的东西,塑造了我们在今后人生中的气质倾向。我们的情绪能力不是天生的,可以通过正确的学习得到改善,原因就在于人脑的发育过程。
- 人脑在个体出生时并没有完全发育成形。人脑在人出生后继续生长发育,童年期是大脑发育最迅猛的阶段。个体出生时的大脑神经细胞,要比大脑成熟后保留的神经细胞多得多,通过所谓的“修剪”过程,大脑实际上抛弃了使用较少的神经元联结,而形成了最常用、最强有力的突触神经回路联结。通过修剪,去除无关的突触,也就是消除了“噪声”的成因,从而有效改善了大脑内信号与噪声的比例。这一过程经常发生而且非常迅速,几个小时或几天就可以形成突触联结。个体的经验,尤其是童年期的经验塑造了大脑。
- 心理治疗,即系统的情绪再学习,证实了经验既能改变情绪模式,又能塑造大脑。
- 在所有生物当中,人类大脑完全发育所需的时间最长。尽管大脑每个区域的发育速度不尽相同,但青春期的开端是大脑“修剪”势如破竹的时期之一。对情绪生活非常关键的几个大脑区域是发育最慢的部位。感觉区域在童年期早期发育成熟,边缘系统在青春期发育成熟,而负责情绪自控、理解和巧妙回应的前额叶在青春期晚期继续发育,直至16~18岁。
- 童年期和少年期不断重复的情绪管理习惯,本身会有助于大脑神经回路的塑造。因此,童年期是塑造一生情绪倾向的关键时期,童年期养成的习惯固化为基本的突触神经网络,而且以后较难改变。由于前额叶对情绪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大脑这一区域的突触塑造过程既漫长又关键,这意味着在大脑精妙的设计中,孩子在此期间获得的经验会与情绪脑的神经回路产生持久的关联。我们已经知道,关键的经验包括:如果孩子有需要,父母是否值得信赖和如何回应,以及孩子在学习处理自身困扰、控制冲动、施展同理心方面的机会和受到的指导。同样的道理,如果父母忽视或虐待孩子,表现自私冷漠,与孩子的情绪不相协调,或者对孩子进行残酷的管教,都会对孩子的情绪神经回路产生影响。
- 研究人员认为,婴儿不断从照料者那里得到安慰,他们逐渐学会如何保持平静,由此可以推测,这些婴儿控制困扰情绪的神经回路联结的能力更强,因此他们终其一生能够更有效地舒缓不安的情绪。
- 我们有理由相信,每种情绪智力的关键技能在童年期都有长达几年的关键时期。每个时期代表了向孩子灌输良好情绪习惯的契机,如果错失这种机会,日后对孩子进行矫正就会困难得多。童年期大规模的神经塑造和修剪也许是早期情绪困扰与创伤对成年期产生持续而普遍影响的根本原因。
- 当然,大脑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可塑性,但改变程度远远不如童年期那样显著。所有的学习都会改变大脑,加强突触的联结。强迫症病人的大脑变化显示,通过持续的努力,情绪习惯甚至神经基础也是可以改变的。
情绪盲的代价
- 和成年人一样,悲观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是抑郁儿童无助感和绝望感的来源。
- 情绪技能包括:自我意识;识别、表达以及管理感受;冲动控制和延迟满足;处理压力和焦虑。控制冲动的一个关键能力是了解感受和行动的区别,并学会更好地进行情绪决策,首先要控制行动的冲动,然后在行动之前识别其他替代行动及其后果。很多情绪竞争力属于人际关系方面:理解社会和情绪线索,聆听,消除负面影响,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并理解在特定情景下什么才是恰当的行为。
情绪教育
- 情绪智力就是性格。性格是“道德制约所需要的心理肌肉”。学校在儿童性格培养方面扮演中心角色,培养自律和同理心,让儿童学会关键的情绪和社交技能。情绪素养与教育共同对性格、道德发展和公民意识产生影响。
本文作者: Uyouii
文章链接: https://uyouii.cool/posts/fb6f4d26/
版权声明: 本博客文章除特别声明外, 均采用署名4.0国际(CC BY 4.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