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3年4月15日 晚上

——[作者] 周岭

自序 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1. 我发现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大脑:重新认识你自己

  1. 种种迹象表明,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2. 可见,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所以它们的天性自然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又因它们主导着大脑的决策,所以这些天性也就成了人类的默认天性。

  3. 我们今天虽然西装革履地坐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大楼里工作,但本质上依旧是那个为了生存而随时准备战斗、逃跑或及时享乐的“原始人”。

进化之手还未来得及完全改造我们,这些在远古社会具有生存优势的天性,在现代社会反而成了阻碍,甚至可以说,我们当前遇到的几乎所有的成长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上,不过在现代社会,用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来代指它们显然更加贴切。

  1. 事实上理智脑很少有主见,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这正是人类被称作“自我解释的动物”的原因。

  2. 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

焦虑:焦虑的根源

  1.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力,或影响力。
  2. 做总比不做强
  3. 真正能让你变强的东西,其核心困难是无法回避的,不下决心与之死磕,始终在周围打转,时间越长越焦虑。
  4. 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5. 焦虑是天性,是人类的默认设置
  6. 耐心可以说是人类最珍贵的品质之一了,它直指我们急于求成、避难趋易的天性,可谓得耐心者得天下,

耐心:得耐心者得天下

  1. 缺乏耐心根本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和自己的道德品质也全无关系,这仅仅是天生属性罢了,每个人都一样。

  2. 社会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3. 舒适区边缘另一个重要的规律是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4. 从这个角度看,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这也侧面回答了为什么我们需要终身学习。因为当我们知道的规律越多,就越能定位自己所处的阶段和位置、预估未来的结果,进而增强自己持续行动的耐心。毫无疑问,对外部世界的规律的认知能使我们耐心倍增。

  5. 如果对自己不能立即变好这件事感到焦虑,这本身就是缺乏耐心的表现。所以,培养耐心要从接受自己缺乏耐心这一事实开始。

    其次,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6. 耐心就是这样,不能急于求成,允许自己缓慢地改变,甚至经常失败。无论结果如何,和自己对话都会产生效果。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模糊:人生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

  1. 就是进化的力量。然而进化是一把双刃剑,意识分层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模糊。因为处理各种信息的速度不对等,意识很难介入潜意识,而潜意识却能轻易左右意识,所以人们总是做着自己不理解的事
  2. 模糊,正是人生困扰之源。而人生也像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谁的模糊越严重,谁就越混沌;谁的模糊越轻微,谁就越清醒。
  3. 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曾这样描述人们对烦恼的态度: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
  4. 然而回避痛苦并不会使痛苦消失,反而会使其转入潜意识,变成模糊的感觉。而具体事件一旦变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
  5. 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6. 恐惧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货色,你躲避它,它就张牙舞爪,你正视它,它就原形毕露。一旦把它看得清清楚楚,情绪就会慢慢从潜意识中消散,你的生活将会舒畅无比。
  7. 因此,在现代生活中,要想让自己更胜一筹,就必须学会花费更多的脑力和心力去思考如何拥有足够清晰的目标。我们要把目标和过程细化、具体化,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

感性:顶级的成长竟然是“凭感觉”

  1. 一个人若是没有人生目标,纵然每天有吃、有喝、有书读、有班上,也会像一个迷失的人一样,内心没有喜悦、生活没有激情,甚至会厌恶自己,因为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能力

元认知:成长慢,是因为你不会”飞“

  1. 从被动到主动,这是一个转折点。当一个人能主动开启第三视角、开始持续反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时,就意味着他真正开始觉醒了,他有了快速成长的可能。
  2. 反观,是元认知的起点。当你开始反观自己的思考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进而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进一步纠正那些不明智的想法,最终做出更好的选择
  3. 元认知能力总能让你站在高处俯瞰全局,不会让你一头扎进生活的细节,迷失其中。如果你足够细心,还会发现未来视角总是当前行动的指南针,它可以在茫茫的生命中为你导航,让你主动选择去做那些更重要而不是更有趣的事情。
  4. 反馈是这个世界的进化机制。有反馈,并形成回路,就可能使任何系统开始自我进化,无论机械设计还是软件系统都是如此。而元认知正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反馈回路,有了它,我们才可能进入快速进化的通道。

自控力: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

  1. 元认知能力就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所以从实用角度讲,元认知能力可以被重新定义为: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2. 理智脑的战斗力其实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侧重学习、理解、记忆、运算的认知能力,即我们在校学习时主要锻炼的部分,另一方面则是侧重观察、反思、判断、选择的元认知能力

  3. 每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情况时,我们要是能先停留几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来审视当前的思维,然后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 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 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 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情绪专注:一招提振你的注意力

  1. 其中最大的损失莫过于生命质量变差。因为走神时,我们要么沉浸过去,要么担忧将来,要么幻想不可能实现的情况,走神可以让我们活在任何时候,唯独不能让我们活在当下。
  2. 可见,分心走神的本质是逃避,所以,面对困难时,身心分离的人总会不自觉地退回舒适区,而身心合一的人则更容易跳出舒适区,直面困难。
  3. 分心走神原本就是我们的天性之一。
  4. 注意力分为行动和感受两个部分
  5.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学习专注:深度沉浸是进化双刃剑的安全剑柄

  1. 因沉浸能力的不同,人类最终处在了不同的层次。从大范围看,沉浸能力强的人时常处于支配层,沉浸能力弱的人时常处于被支配层。如果我们希望从人群中脱颖而出,就一定要刻意磨炼这种品质,或许这正是改变你我命运的金钥匙。

    1. 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2. 练习时极度专注

      1. 所以变聪明的秘诀就是: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即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撒手。这样,灵感和答案就会大概率地出现。

        阿基米德就是因为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鉴定皇冠真假的办法,所以准备去公共浴室彻底放松一下,但在他的身体进入澡盘的那一瞬间,溢出的水就给他带来了灵感。很多例子都表明,科学发现或其他智力上的突破都是在当事人毫无期待、正在想别的事情的时候出现的。

    3. 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 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2. 我们每个人都必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因喜欢一件事而沉醉其中,忘记时间,不知疲倦,不管这件事是娱乐消遣还是学习研究,这种沉浸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自发状态。但若想在某方面有所成就,就不能依赖这种不稳定的自发状态,必须建立稳固可靠的行为模式。因为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兴趣,还有让人心生畏惧的核心困难。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匹配: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

  1. 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无论它们是令人痛苦的还是令人享受的。
  2. 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被强大的天性支配,去选择娱乐消遣。在有约束的环境下我们反而效率更高,生活更充实
  3. 理想的状态是持续获取与自己当前能力相匹配的财富或自由。这一点,做父母的应该有所启示:我们要关注孩子当前对自由、财富的掌控程度,在适当的时候适当放权或鼓励,这样的父母才是真正明智的。
  4. 在拉伸区练习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有关注点。关注点越多、越细致,我们的注意力就越集中,提升的效果就越明显,因此,跳出舒适区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发现和收集那些要点,也就是每次行动的小目标。
  5. 学习不只是一味地努力,成长也不只需要“打鸡血”、拼意志力。只要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往外走,同时和时间做朋友,你肯定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蜕变。

深度: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1. 请注意,遇到这种困难才是深度学习真正的开始!因为你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你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新的知识。

  2. 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

  3. 深度学习有以下3个步骤: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4. 正确的行动往往是反天性的,让你觉得舒服和容易的事往往得不到好结果,而一开始你认为难受和困难的事才能让你真正产生收获,

    • 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
    • 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 三是反思生活
  5. 深度学习除了能让我们不再浮躁,能磨炼理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跨界能力的提升。古典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书中提到,人的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才干三个层次:知识是最不具迁移能力的,你成为医学博士,也照样有可能不会做麻婆豆腐;技能通常由70%的通用技能和30%的专业技能组成,迁移性要好一些;而到了才干层面,职业之间的界限就完全被打破了。

关联:高手的“暗箱”

  1. 因为无论是学习动作,还是背记公式,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大脑中神经细胞建立连接的过程。用神经科学术语解释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经过反复刺激产生了强关联。如果没有关联这个过程,就算有再多脑细胞,你也不会变得更聪明。
  2. 我们在关联时,需要牢牢聚焦自身最迫切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让一切与自己有关。
  3.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体系:建立个人认知体系其实很简单

  1. 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2. 所以在个人成长领域,没有最优、最确定、最权威的认知体系,只有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

  3. 根据能力圈法则可知,人的能力是无法跳跃发展的,只能在现有基础上一点一点向外扩展,而扩展的最佳区域就在舒适区边缘。

  4. 最终,你会明白,所谓的学习成长,诸如阅读、写作、反思、培养习惯、练习技能、建立认知体系,等等,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扩展。

想通了这一点后,一切就都简单了!

打卡:莫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

  1. 这就是打卡心态的特性: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所以单纯抱着打卡这一任务心态去学习,很少会有强烈的主动性,毕竟在任务心态的驱使下,人们关注的是完成情况,对任务本身没有更大的热情。
  2. 破除任务心态的方法正是如此——集中心力做眼前的事就好。

反馈:是时候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了

  1.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2. 脑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在他们看来,持续的正向反馈才能真正激发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行动力。因为人类强大的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没有思维、短视愚笨,时常沉溺于游戏、手机、美食、懒觉……但它们超强的欲望和情绪力量却是非常宝贵的行动力资源,如果能让它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它们同样会展现强大的行动力,让自己像沉迷娱乐一样沉迷于学习。
  3. 所有痛苦都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提示。无论是身体不适、情绪低落,还是学业落后、事业受挫,有痛苦出现,说明哪里出了问题,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吗?而很多人只知一味地沉浸在受挫的情绪里,惶惶不可终日,不但耽误了自己,也连累了他人。如果你的心态足够开放,就会感激生活中的痛苦和挫折,毕竟没有什么是比这更直接的反馈。
  4. 反馈的规律是贯穿始终的,无论什么时候,只要能通过产出换取反馈,你就会不自觉地去钻研探索。

休息:你没成功,可能是因为太刻苦了

  1. 你肯定记得“刻意练习四要素”: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
  2. 所以,一个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一个只知道冲刺的人,而是一个善于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
  3. 很多人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不具备不受打扰的理想条件,但只要坚持“极度专注+主动休息”的模式,效果也会让你满意。不管你能工作几分钟,只要开始了,就尽力保持专注,把无关的事情都放在一边。

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清晰:一个概念,重构你的行动力

  1. 注意力的增强回路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最初的选择,这也是老生常谈的道理:要事第一!
  2. 初始阶段,强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一旦进入正向的增强回路,你便能拥有强大的行动力——这正是增强自制力、提升行动力的秘密。这个秘密适用于所有人
  3. 一切都只知道个大概,这对提升行动力来说,是很致命的。
  4. 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5. 从某种程度上说,有自己热爱的事,比行动力本身要重要得多,因为一旦有了热情,你就会自带“要事第一”和“提高清晰力”等各种属性。所以除了清晰力,我们还需要拥有寻找目标的感知力、掌控自由的匹配力、指导万物的元认知能力,等等,把它们联系起来,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提升自己。
  6. 不管你处在什么状态下,只要拿出笔和纸,写下目标、写下时间,你的元认知能力就能迅速提升,你就会动力满满。归结起来还是那句话: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傻瓜”:这个世界会奖励那些不计得失的“傻瓜”

  1. 这真是一个成长中的悖论: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耍小聪明的人会因为结果不明朗,担心付出没有回报,所以不愿行动,以致永远停留在原地

  2. 没错,这个世界是有认知层次的。处在下一个认知层次的人往往看不到上一个认知层次的风景,因而只能用狭隘的视角来判断:这些东西虽然很有道理,但似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用

  3. 很多人总是希望先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再行动,事实上,如果不行动,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毕竟依靠低维度的认知和经历,我们很难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只有先依据前人的假设走到更高的层次,人生目标才可能慢慢浮现。

思考很重要,但光想不做,贻害无穷。

  1. 如果你觉得别人讲的道理有理有据,而自己暂时无法反驳,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这件事,那就相信他们说的是对的,然后笃定地行动

行动:“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么破解

  1. 学习任何一门技能,本质上都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在建立连接。用神经科学的术语解释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受到反复刺激之后产生了强关联。
  2. 避难趋易”是人类的天性,这种选择取向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基因里,所以凡是能简单得到的,人就不会选难的;有短的反馈回路,人自然不会选择长的——这就是大脑做选择时的默认逻辑。在缺少觉知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察觉这一点。
  3. 只要不断练习,神经元之间的关联必然会越来越强,即使你感觉自己暂时在退步,也不要气馁,因为你可能进入了学习的平台期。
  4. 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心智带宽:唯有富足,方能解忧

  1. 所谓心智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它支撑着人的认知力、行动力和自控力。心智带宽一旦降低,人很容易丧失判断力,做出不明智的选择,或急于求成,做事缺乏耐心,难以抵挡享乐的诱惑。
  2. 任何能制造压力的事件都会挤占我们的心智带宽,比如明天的演讲、考试的期限、失业的担忧,等等。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巨大的事物吸引,我们就有可能进入稀缺状态,进而降低心智带宽,做出不明智的行为。
  3. 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任务的时候,他的心智带宽就会降低,反而没有了行动力和自控力。有生活经验的人都会尽量克制自己的欲望,在做重要之事的同时主动安排娱乐活动,尽量保持日程的闲余——这种方法是科学的、智慧的。
    • 第一帖,保持环境觉知,理智选择
    • 第二帖,保持目标觉知,少即是多。
    • 第三帖,保持欲望觉知,审视决策
      • 真正的行动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
    • 第四帖,保持情绪觉知,谨慎决定。不要在最兴奋的时候做决定,也不要在最愤怒的时候做决定,尤其是重大决定。大喜大悲的时候,我们的心智带宽往往很窄,判断力也很弱。
    • 第五帖,保持闲余觉知,自我设限。
  4. 如果你的人生有如此好运,一切都很富足,不妨想办法给自己设限,适当制造稀缺,以成就自己。

单一视角:你的坏情绪,源于视角单一

  1. 所以,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平和、更智慧,首先要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多维性,并把这个意识深深地刻在自己的脑子里,这样,我们方有自我改变的可能。

  2. 我们每个人因为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识不同,所以在看待同一个问题时,理解层次和还原程度也不尽相同。

  3. 无论你当前处于何种情绪旋涡,只要自己愿意,总能找到更好的角度。只是有的人面对再好的事情时都盯着一点瑕疵不放,而有的人却能从任何一件糟糕的事情中找到闪光点并放大,忽视其他不足之处。

    孰优孰劣,孰喜孰悲,一目了然!

  4. 在焦虑、紧张的时候,不妨假设自己是一个局外人,用第三视角来观察自己,你会发现自己的很多担心其实是多余的,因为别人并不是那么在乎你。如果陷入悲伤,无法自拔,那就假设自己处于十年之后,用未来视角反观现在,你会发现当下的悲伤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如收起情绪好好干活。

  5. 二是善学习。有些时候我们之所以看不到一些角度,是因为自身学识不够,不知道有那个视角存在,所以要多学习,借助高人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很多优秀的书籍和文章都展现了作者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你若摘取,便能向高人学习。

  6. 三是要开放。更准确地说是保持客观、不臆断。很多人情绪不好,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做的假设当成了事实,在不确定对方真实想法的情况下,直接把情绪发泄了出来。想要情绪平和,就是要在交流时不戴有色眼镜,不带主观色彩,先想办法了解事实,搞清楚对方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无论是面对孩子、面对同事,还是面对下属和老板,都要秉持这样的态度。如果先入为主地抱持自己的单一观点,就很难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客观真相。

  7. 当我们对情绪问题或工作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要一个人闷头苦想,要学会主动寻求外部帮助,借助他人的多维视角来克服自己单一视角的局限。

  8. 五是多运动。适当的有氧运动会提升我们体内多巴胺的水平,而多巴胺对于创造力和多角度思考能力来说都很重要。锻炼不仅能帮我们从负面情绪中快速走出来,也会引导大脑从新的角度看待事物,或者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所以,越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越要多运动,越是想不通的时候越要多运动。

游戏心态:幸福的人,总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1. 一个人如果整天做自己不想做但又必须做的事情,日子就会变得灰暗无趣,然而面对压力,我们真的就只能承受吗?未必。或许我们的情绪和注意力只是被事情本身给占据了,因为困难和压力总能把人的情绪和注意力抓得死死的,让你很难看到其他角度。

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

成功人士一旦发现别人的好习惯,就会立刻将这个习惯变成自己的

冥想:终有一天,你要解锁这条隐藏赛道

  1. 普通人和聪明人最大的能力差异是什么?是长时间保持极度专注的能力。
  2.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3. 所以,人和人之间的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脑力资源利用率的竞争,你能多开发一个小球的脑力,就多一点竞争力。好在这种差异并非不可逾越,大脑的7个小球是可以被训练的,借助恰当的方式可以让它们目标一致,共同协作。这种理想的训练方式就是冥想。
  4. 科学研究表明,通过这种集中注意力的冥想练习,人大脑皮层表面积增大,大脑灰质变厚,这意味着这种练习可以从物理上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因为一个人大脑皮层表面积和大脑灰质厚度是影响人聪明程度的因素。

阅读:如何让自己真正爱上阅读

  1.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无法看到的地方,文字可以,文字还可以带我们穿越时空与千百年前的顶级思想家交流。时间和空间都不再成为束缚,这可是无法轻易拥有的能量,但阅读能够帮助我们获得。

写作:谢谢你,费曼先生

  1. 所谓费曼技巧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结语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

  1. 而复盘的方式也极为简单,通常只需3点:
    1. 描述经过——以便日后回顾时能想起当时的场景
    2. 分析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有深度的启发;
    3. 改进措施——尽可能提炼出一个认知点或行动点。
  2. 无论何时,都要把对方的情绪和意见分开对待,这样,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3. 面对痛苦,人们的第一反应是难受,而接下来的反应,正是我们成长的分水岭:少数人会选择正视痛苦,反思错误,而大多数人选择逃避,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本文作者: Uyouii
文章链接: https://uyouii.cool/posts/f63a3b78/
版权声明: 本博客文章除特别声明外, 均采用署名4.0国际(CC BY 4.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


认知觉醒
https://uyouii.cool/posts/f63a3b78/
作者
Uyouii
发布于
2022年1月5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