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3年4月15日 晚上
——[作者] 成甲
- 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
- 在底层规律维度上,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更关心自己的认知深度:我们必须在大量具体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形成更宏观和抽象的理解,在深层次上掌握普遍规律,从而将之前学到的繁杂的知识用一根线串起来,在具体知识之外找到新的答案,将有形化为无形,又将无形用于有形。
- 当我们理解了底层规律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的价值后,学习就变成了一个生长和创造的过程:知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彼此联系、相互接触,甚至在一次次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新的启发和认识。知识开始了自己的生长!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什么是知识
- 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 人们犯下的很多错误,往往源自其漠视一些重要而基本的规律。而对这些规律的熟练应用,能让我们在面对全新的问题时有更准确的判断,进而解决方式往往会比大多数人要好。这些重要而基本的规律便是可以发生裂变的临界知识。
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 对同一个产品和项目,理解的深度不同决定了结果的不同。
-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 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 所谓“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掌握临界知识,我们便能开启学习的“少即是多”“四两拨千斤”模式,从而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 同样表达“工作辛苦,不如去旅行”,Y型文案会写成:你写PPT(幻灯片)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
- 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知道的,只是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了
-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术效率。在这种模式下,我们遇到每个新问题都要学习新知识。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
- 要提升认知效率,就要找到撬动效能的杠杆点——临界知识。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我们要做的是花80%的时间,用在这20%的关键问题上,而不是平均地把时间花在各种知识上。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 一开始就能带来直接利益和诱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来的机会做代价。
- 斜杠是提升认知深度的结果,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结果。
- 提升认知深度,不是仅仅学习专业领域知识就可以,相反,你要多元跨界。
- 我们所谓的专业,比如市场营销、法律、政治、历史、文学,其实只是人为制造的分类标签罢了,但是,这个世界并不是按照你划分的标签在各个专业之内单独运行的。一个市场营销的问题,背后往往涉及法律、政治、历史和文化的因素。
- 各种表面上看起来“无用”的不相干知识,最后在底层都会联系起来。而一旦你理解了这一点,就找到了知识一通百通的突破口。比如,你对历史感兴趣,一定会研究到地理和人类文化;而研究人类文化,就一定会进入心理学和传播学的领域;而如果你对外语感兴趣,也会从语法学习延伸到研究语言产生、文化变迁等。一旦你的研究深度达到底层规律的层面,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干的问题都会在底层盘根错节地联系起来。而将这些“不相干”的事情联系起来的,正是我们说的“临界知识”。从临界知识的角度再看我们该学哪些知识,就会发现:这些看起来“无用”的知识,可能会在战略层面上为我们发挥“大用”。
- 二八定律告诉我们:20%的知识决定80%的结果,你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结构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上,通过掌握临界知识做到游刃有余。
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 那些摘抄下来的名言警句,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听过了无数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在原始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努力,就是低水平的勤奋。
- 阅读+画线/摘抄的读书方法是把一本书拆分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记住这些孤立的知识点。而理解和记忆一个个孤立的信息,可不是我们大脑擅长的高效行为。我们记住新知识更好的办法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将这一原理应用到极致的是记忆宫殿法。记忆宫殿法,可能是目前人类发明的最为强大的记忆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构想一个我们熟悉的场景,把需要记忆的事情放到已经熟悉的场景当中。
- 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内化知识,形成新行为的暗示。
- 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生命有限,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那些“低水平勤奋陷阱”里。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 我们相信什么,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效能。
- 更高效的学习,来自更合理的学习方法假设。
- 影响学习效能的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
- 什么是习惯性防卫?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这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 我们可以发现,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习惯把这个问题归因于别人,是那个人自身有问题。而当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就不这么想了,反而会把问题归因于外部因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基本归因偏差”。
- 习惯性防卫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是,在知识而非体力占主导的社会中,这种根深蒂固的防卫习惯会不知不觉地阻碍我们成长。
- 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
- 真正做到绿灯思维却不容易,我们还必须建立一个更基础的认识,那就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其实,我们之所以会习惯性防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
- 把别人对自己观点/行为的质疑理解为别人对我这个人的质疑,从而激发起自己的习惯性防卫。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要明确“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是不一样的——我的成长来自“我的观点/行为”的改进和提升,而别人对“我的观点/行为”提出意见,正是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 乔布斯在生前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难道聪明人没有尊严?不是,是聪明人知道尊严不是在别人驳倒自己时去维护面子。真正的尊严是发现改进和成长的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 想要通过接触新的观点和知识快速成长,就要面对与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激起自我防卫。要改变这一点,就要培养第一个底层心态——绿灯思维,积极地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更底层的认识: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再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这样下次我们再面对挑战时,就可以从容地问自己: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里进化得更好?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 学习临界知识其实也就是用更合理的假设来替代我们过去相对不合理的假设,从而让我们的决策质量更高。
- 反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可是我们的教育中对这一能力的训练却非常欠缺。
- 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 我们对同一件事情得出假设的质量不同,意味着我们的认知深度差别很大。而要想让我们假设的质量得到提升,最核心的步骤,就是反思。事实上,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至少起着三方面的作用:(1)发现知识误区;(2)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3)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 反思帮助我们发现知识的误区:跳跃性假设。这种未经理性思考、面对某种场景就立刻得出的结论,我称之为“跳跃性假设”——跳开理性思考的环节做出的假设。
- 事实→大脑解读→假设→行为。我们成长的过程,便是让我们的假设更加接近事实的过程。而跳跃性假设,由于省略了理性思考的过程,往往不是最合理的假设。
- 在某一阶段,对自己工作生活影响重大的跳跃性假设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它们重复出现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影响着我们的决策。而一旦我们发现并改进了这一跳跃性假设后,便能极大地改善生活中很多问题的处理方法。
- 反思不仅仅能帮助我们发现用错知识的地方,而且还能让已有的知识产生新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在反思的时候主动地进行知识的联想与联结。
- “反思”这件事情有点特殊。一方面,反思是一种方法,你可以拿来执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反思也是一种能力,是需要不断培养的。
- 提升反思能力大概有三个方法:(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3)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 决定你在关键时刻表现的,却是一个个小事的积累——临场的发挥、沟通的技巧、心态的调整。因此,想要在关键时刻有更好的表现,我们就应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个个细节的反思来改进提升自己。这些细节就包括前文提到的习惯性防卫和跳跃性假设,也包括我们其他不好的小习惯。
- 我们把生活的点滴细节管理好,就是在管理我们自己的人生!
- 教育,不是简简单单告诉你多少新知识,而是让你学会如何重新解读旧经历,产生新行为
-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 埃里克森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训练天才型专家真正重要的是1万小时背后的刻意练习。在这里,刻意练习并不是人们之前理解的勤奋与努力。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是:尽管专家级水平是逐渐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 元认知是对我们的思考过程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但是很少有人能自觉地意识到还可以去思考我们“思考的过程”。这就好比人们很难意识到空气的存在,鱼儿很难意识到水的存在一样。然而,正是我们思考的过程,决定了我们思考的结果。刻意练习,就是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我们在元认知上的差别表现为认知效率与认知深度上的差别。
- 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来掌握临界知识和提升元认知能力?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有三个部分:
- 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
- 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
- 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 正是因为刻意练习的关键是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而这一点正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所在——刻意练习也成为提升学习能力最重要的底层方法之一。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 如实地记录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尝试训练自己记录发生了“什么”,是“如何”发生的,而不仅仅是事后自以为是地去解释“为什么”,这将改变我们的很多认识。记录是主动思考的过程,是挖掘看得见的事情背后看不见的关系。
- 因为在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发生的事情是靠大脑记忆的,并不会记录下来。我们以为我们记得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是事实上,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时过境迁后,我们会根据现在的情况,扭曲自己过去的想法和对行为的解读!
-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认知失调”。当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不一致时,我们往往会扭曲我们的想法,使之符合我们的认知,从而减少“失调”所带来的不舒服。事实上,不靠谱的不仅仅是我们会扭曲自己的想法,甚至我们的记忆本身就很不靠谱。
- 我们常常没有办法从生活中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超出了我们学习的视界。“视界”是指我们能够通过经验进行学习的视野界限。如果事情发生的原因和呈现结果之间的间隔时间太长,我们就很难从中学习。
- 如果我们想要从生活经验中学习到更底层的规律,我们的记录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跨度。这种时间跨度能让我们超越简单的应激直觉反应,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底层真相。
- 我们的生活都是由一个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拼接而成的。有些答案是与时间做朋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产生价值;而有些答案是与时间做敌人的,时间过去越久,越被动。但是,我们常常只能看到和感受到眼前的压力和困难,无法超出自己的认识边界做出决定。
- 稻盛和夫会说:越是复杂的问题,越要用基本、简单的原则思考,比如正直、不撒谎、不贪婪、不给人添乱。遵循这些简单原则做决定,虽然看起来会让当时的自己更加窘困,但是这些答案的影响却是在与时间做朋友。
- 生命中给我极大帮助的贵人,都不是因为我帮助了他们什么,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我如何帮助别人。
-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有热情和勇气坚持做超越自身利益的事情时,世界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给你回报。
为什么临界知识能四两拨千斤?
- 科学家经多年研究后发现:动物复杂的群体行为,并不是借助特殊的气味或声波在传递信息,统一指挥;而是只要所有的动物都遵守同样的简单规则,自然而然就会做出各种复杂的群体行为。
- 我知道,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看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事物之间有更广泛而深刻的联系,简单的规律在影响着几乎所有事物的发展。而你,可以利用这种联系和规律,更好地预测和控制未来。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 我们容易守着既得利益的存量,却很难放弃已有利益去迎接变革的增量;很多人换一份工作都没有勇气,更不要说赌上整个公司命运投入一个未知的领域了。
- 成功的创业公司是无数创业者试错及失败之后的幸存硕果,但大公司没有那么多资源进行如此多的试错,所以转身并不容易。这也是大公司愿意花大价钱收购有潜力的新公司的原因。
天赋与学习临界知识的关系
- 你的优势就是那些让你感到自己很强大的事。
- 方法和技巧永远只是工具;内心的热情和天赋,才是让生活创造精彩奇迹的剑刃。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有自己的热情和独立思考。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 确实,有的人更加冒险,有的人更加保守。不过在我看来,这种差别更多来自我们对未来的相信程度。
- 我在观察别人和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中,发现有两个认知习惯阻碍着我们获得预见性认知,那就是:应激性反应和单因果思考方式。
- 哈佛大学森德希尔·穆莱纳桑(Sendhil Mullainathan)的热门研究“穷人思维”中指出的:穷人的思维带宽被眼前的危机占满了,他们没有多余的空间来考虑长远。其实,我们大多数人也都有这种窄带宽的穷人思维、单因果的思考方式,只不过在物质资源更紧缺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进一步强化这种现象。
- 与应激性反应相对应的是结构性反应。所谓结构性反应,是指我们在做选择时,不仅要根据接触到的现象做出反应,还要思考导致这个现象的系统结构是什么。
- 结构决定走向,走向决定未来。所谓结构,是指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而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多个元素组成,这些系统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结构。
- 如果我们把各种结构的作用以及这些结构之间的互动效应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那么,我们就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单因果思考方式”的“系统化思考”:单因果思考,是对问题本身做出反应;而系统化思考,是将问题背后的推动因素纳入一个整体进行思考。
- 好的答案来自好的问题。
- 产品在设计的时候就决定了这一切
- 乔布斯说:我从来不做市场调研,我不问用户需要什么。乔布斯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是从更基本的人性出发的,比如简洁和美,以此为基础设计产品,反而更加直指人心。
- 创业的门槛在降低。这个过程其实加速了人们在认知层面的竞争。具备预见性认知能力的人,因为提前在战略要地进行了布局,在后来的竞争中就将占据极大的优势。
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 只要掌握底层规律,我们并不需要比90%的人做得都好,就可以预见一些事情。但是要把这种预见能力应用到商业实战中,你只有做得比90%的人都好,你的洞见才能真正让你获得商业利益。
- 我们的重大决策都应该在我们的能力圈中进行。可我们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想象一下,如果要从悬崖这边跳到对面,你知道自己能跳,但不知道自己能跳多远,你是绝对不会贸然起跳的。有意思的是,我们往往都没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却总想立刻跳到对面的悬崖上去。所以,查理·芒格说:“不能界定边界的能力,称不上真正的能力。”
- 你仍然要在能力圈中做出重要决策。记住:重要决策!
- 我们总可以在生活中的一部分领域培养自己的优势;一旦做得比90%的人要好,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 由于每个专业领域已经够复杂了,而我们的认知能力和范围又有限制,所以我们只能尽可能多地掌握临界知识,综合地实践应用,才能在我们的能力圈范围内做出正确的、重要的决策。
复利效应
- 可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很少能有意识地将复利效应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我们把复利看作一个精确的数学模型了。人们一看到数学,就想到计算,所以一看到复利模型,就想到有一个复利公式。然而,对我们认识世界而言,数学应是一个思考工具,表达工具,而不是计算工具。当我们了解了复利的本质后,就会发现有两个因素会极大地影响复利的效果——利率和执行次数。
- 拓展人脉的关键利率不是发更多名片,而是让自己变得有价值,让人们愿意把你推荐给别人。所以拓展人脉的关键,首先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变得对他人有帮助;其次,才是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价值。做公众号、人脉、投资,都是一样的,它们背后都是复利模型。这个世界的基本运作规律之一就是复利模型。
概率论
- 我们要用概率分布的思想来思考问题,解读已经发生的事情,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 那怎样提高主观概率的准确性呢?答案是,信息质量。我们掌握的事实与细节越多,主观概率的推测就越准确。
- 概率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工具,也因此成为临界知识的重要基础。概率思想对我们的启示是: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选择不断地投入成功概率最大的事情当中,并且避免小概率事件给我们带来的致命打击。从长期来看,一直投入最大赔率的事情,终究会有回报。
黄金思维圈
- 所谓黄金思维圈,其实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 看起来是很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是当你深入去思考why的时候,就会发现答案可能和开始想的完全不一样。
- 任何一个领域中的顶尖人才思考问题都不会被问题展示出的what所迷惑,而会思考问题背后的本质。这也是黄金思维圈最大的价值:透过问题的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
进化论
- 坐以待毙,是最危险的。想要在变化的世界里生存得更好,你得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快速响应。
- 巨大的成就,绝不是来自简单的个人努力。你再努力,一天也只有24小时;只有在资源重组的巨大变革中抓住机遇,才能让形势的浪潮将你推送到成就之巅
- 而人脉中心,就是那些处于信息中心的点。如果你想让自己有更多的信息优势,要么自己成为人脉中心,要么结识更多的人脉中心。
- 我们有时候看到了变化,却仍然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
- 模仿领先者的行动。中国人学习美国创业产品的能力全球第一,从人人网到团购再到微博。不过,变化的环境才不管你是模仿的还是原创的,只要你适应环境就可以。
- 重要的不是你知道多少,而是你能采取行动,改变多少。
系统思考
- 这些事情都是这个世界运行的巨大复杂系统中呈现出来的可见部分;而真正起作用的,往往不是这些能够看到的表象。就像一个黑社会的运作系统——在外面收保护费、打打杀杀的一定只是马仔,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甚至不是黑社会的老大,而是黑社会存在的各种社会要素的依存关系。
- 复杂系统的特征之一便是“违反直觉的”。在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那个真正起作用的关键解可能让我们难以想象。
- 推动系统的关键解运作,刚开始,系统的情况往往会更糟糕。我们会习惯性地按照采取的行动和之后的结果来评价事情的好坏。
- 能从关系入手思考问题、了解系统背后结构的人知道一个秘密——最有效的解决方案里,行动的原因和结果在时空上并非紧密联系。我们习惯用简单的因果关系理解世界。当因和果在系统中有延迟之时,我们就很难看到背后的运作规律。
- 多数人只能看到事件本身,在what层面做出反应;少部分人能够总结出事件的规律、模式(how),从而预见未来;而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探求到系统运作背后的结构——理解了系统运作的why,就有可能设计整个系统。
- 事实上,系统思考是一种与我们直觉思考不同的思考方式。它是整体地、动态地、连续地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是在复杂动态系统中以简驭繁的智慧。
- 关注“关系”而非“事物”。我们在思考事情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以个体身份来思考和行动。但是,系统背后有超越个人的力量在影响着世界的运作。养成从分析关系和事物彼此间的影响入手,是培养系统思考习惯非常重要的一步。
- 独立思考,快速试错,观察系统的结果。我们的思考方式很容易被我们看到的微信文章、新闻报道无声无息地左右。如果你希望构建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要区分观点(假设)和事实,要观察真实发生的状况,而不是听别人的解释。当你分析了事物间的关系,研究了历史的演变情况,往往会得出一些假设的结论。这时如果你能用这些结论做一些测试,观察系统的结果究竟如何,你对系统的理解可能会更加深刻。
- 系统关键解有时在信息制高点。
- 及时反馈,对系统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有时候你成功,不是因为你努力,只是你幸运地处在正确的位置。
二八法则
- 据说,斯坦福大学曾经的一项调查发现: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这个结论是否普适,我无从考证;但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成为我们成就事业的助推剂,这一点却是普遍的经验共识
- 人脉对我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情感,提供情感慰藉;第二,信息,提供信息情报;第三,能力,分享资源能力。
- 用结构洞的视角看,我们和弱关系之间更容易拥有结构洞。如果你能不断打造和拥有结构洞,就能极大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从而让自己占据信息获取的优势。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信息和财富一样,从来不会均匀地传播。
- 很多人会把人脉当作自己的私人财产,有一些资源关系不愿意分享给别人,生怕告诉了别人,就会影响自己。其实,朋友就是要相互成就、互相支持。真正的人脉,应该是促成连接、促成信息交流的。我们应当明白:不要把所谓的渠道当作最重要的信息;而是要学会利用这个渠道,提升整个网络的信息质量和新信息敏感度。
- 真诚,永远是你赢得别人信任的好伙伴。没有什么道路可以通往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 还有两个方法能够帮助你和对方更快地建立信任。
- 方法一:自我暴露:所谓“自我暴露”,是指和别人分享你的一些小秘密,或者去分享一些不会在公开场合谈论的话题。自我暴露对于我们和别人快速建立信任非常有效。
- 做一个给予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想同别人分享能力,首先我们必须愿意分享自己的能力。如果只想索取,最终将会被整个网络所排斥。这其实是一个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叫作互惠原理。用中国古话说,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 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只有用系统思考的视角来看,这些神秘现象背后才有合理的答案。二八法则只是一个结果的表象,真正推动这个结果的关键是系统正反馈。
- 在人脉管理中,我们拥有更多跨领域的重要人脉,就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解决问题;有了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你合作,从而形成正反馈。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别都会带来结果的巨大差异。
安全空间
- 安全空间,就是人类在无数次犯错之后总结出来的对小概率事件的应对之道。
- 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往往是听“所有人”的意见,而不是自己独立思考和分析。而当你思考的结果是导致自己错过巨大机会的时候,你的懊恼、沮丧会让自己更加怀疑先前的决定。
- 如果你要能够坚持只在有胜算的时候做决策,就要有能力在受到高风险、高回报的诱惑时保持冷静。
认知优势的未来
- 如果安于做那长尾的80%,或许生存的绝对条件在提高,但是相对生存差距在加大。好在这股力量才刚刚开始,认知优势形成的竞争优势也刚刚拉开序幕。事实上,继学历优势、关系优势之后,认知优势将成为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普及之后的新的机遇红利。
本文作者: Uyouii
文章链接: https://uyouii.cool/posts/8549111c/
版权声明: 本博客文章除特别声明外, 均采用署名4.0国际(CC BY 4.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https://uyouii.cool/posts/854911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