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摄影笔记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3年10月15日 上午

新摄影笔记

——[作者] 宁思潇潇

前言

  1. 摄影就是记录下您到达并发现的、触动您内心的场景及瞬间。
  2. 构图方面,主体放在画面左侧约1/3处,这符合构图的视觉中心原则,会让人更容易看到主体。画面看起来也更舒服,符合这张照片要表达的主题。

第1章 取景

  1. 标准广角:24~28mm是较为标准的广角焦距,主要用来拍摄风景。其作用和超广角的差不多,但是标准广角的范围没有超广角的那么广,所以感觉标准广角比超广角“收敛”一些,没有那么夸张,更加“端正”一些。

  2. 一般广角:35mm被称为“大师的焦距”,也被称为“人文眼”。早年的时候35mm就是标准广角焦距,随着光学技术的进步,视角越来越广,现在一般称35mm为一般广角焦距。35mm是拍摄人文题材的合适焦距。拍摄人文题材的时候需要表达交代主体和背景环境的关系,而使用35mm的焦距既能够将背景囊括进来,又能表达人与环境的关系。

  3. 标准镜头:50mm左右是与135相机成像元件的对角线尺寸相近的焦距,这样的镜头被称为标准镜头。对于50mm标准镜头的表述实在太多,单从“标准”两个字来说就知道这个焦距“不一般”。50mm焦距近似人眼的透视效果,适合拍摄人文照片,同时一般光圈较大,能有很好的背景虚化效果,适合拍摄人像照片,也是“大师”们常用的焦距。

  4. 人像镜头:85mm焦距的镜头被称为人像镜头,能有很好的背景虚化效果,很好的画面裁切能力,还能保持和模特之间有适当的“交流”距离。其实很多焦距(55~135mm)都可以拍摄人像,当然,用85mm焦距拍摄人像,尤其是拍特写会很好看。另外,可能因为85mm焦距的镜头除了适合拍摄人像,在其他方面并不是很擅长吧,所以被称为人像镜头。

  5. 更小的传感器,相当于从原本的视角中剪裁出来一块。这时APS-C机身安装200mm镜头拍摄的画面就等同于全画幅机身安装300mm镜头拍摄的效果。

  6. 实际焦距×焦距转换系数=35mm焦距等效焦距。所以我们再看看18-55mm镜头,可以发现在乘上焦距转换系数之后,就变成了标准变焦镜头了,并不是超广角镜头。如果您的18-55mm镜头是装在尼康APS-C机身上的,18mm等效的就是27mm,要乘1.5。这是一支标准变焦镜头。

  7. 简单总结如下。

    1. 全画幅相机只能用全画幅镜头。

    2. 全画幅镜头既可以用在全画幅相机上,也可以用在半画幅相机(APS-C画幅相机的俗称)上。

    3. 可换镜头上面标注的焦距都是实际焦距。全画幅镜头和半画幅专用镜头都是如此。

    4. 只要是半画幅机身,不管用什么镜头,就一定要通过焦距转换系数来求得等效焦距。

    5. 全画幅系数是1,就是不需要计算,等效焦距就是实际焦距。尼康、索尼、宾得、富士半画幅相机的焦距转换系数是1.5。佳能半画幅相机的焦距转换系数是1.6。奥之心和松下的M/43系统是乘2。

  8. 近大远小这样的透视效果,拍摄距离越近则越明显。当我们使用广角镜头拍摄时,我们往往会离拍摄的主体比较近。正是因为离得近,所以透视效果明显,近大远小明显。在画面中近的东西会变得更大,远的东西会变得更小。

  9. 透视效果既然和焦距没有直接关系,那么为什么在拍摄人像的时候,摄影师还会对焦距有很高的要求?

    那是因为在实际拍摄中使用广角镜头拍摄人像,透视感太强烈了,拍摄人像的时候会出现“大鼻子”的情况;而使用长焦镜头拍摄人像会让人面部看起来比较“平”(非不立体),会显得胖。

  10. 所以一对比您就会发现,24mm的焦距把人物的脸都拍变形了,而50mm和85mm的焦距就很好,背景虚化效果也特别明显。对圆脸的人物来说使用50mm的焦距拍摄透视效果比较好。如果是“锥子脸”的人物,那么使用85mm的焦距也许是最好的。

  11. 一般来说24mm或者35mm的焦距更加适合拍摄人物全身照。半身和特写拍摄这种常用的人像拍摄方式,更应该用50mm或者85mm这样的焦距拍摄。

  12. 什么是着眼点呢?简单地说就是让您的“眼球着陆”的地方。如果一幅画面缺乏着眼点,就会令人觉得空乏无味,眼睛不知道看哪里。

  13. 着眼点应是被突出的,是最“吸引眼球”,也是让人目光停留时间最长的点。好比让您的“眼球”可以“着陆”了。

  14. 摄影作为视觉艺术,在取景上利用反差,可以取得非常好的视觉效果。比如大场景、小人物,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取景手段。

第2章 曝光

  1. 如果镜面是反射了100%的光线的话,那么纯黑就是完全吸收了光线,反射了0%的光线。在纯白和纯黑中间的灰色却并非像我们想象中的反射了50%的光线,根据统计估算,现实生活中所有物品的反射率大概是18%。相机默认还原为中间亮度,就是18%的反射率,所以中间的亮度又被称为18%灰。

  2. 虽然叫中间灰,但并不是说中间调的照片一定是灰蒙蒙的,蓝天、白云、绿草、林荫等的照片一般都是中间调的。看起来颜色鲜艳的照片往往都是中间调的。

  3. 曝光补偿标尺上,我们可以看到刻度。中间调时为0EV,那么+1EV和0EV的差距是多少呢?+1EV的亮度就是0EV的2倍。+2EV的亮度是+1EV的2倍。反之,–1EV的是0EV的1/2。

  4. 测光主要的模式为点测光和评价测光(也称矩阵测光、多重测光等,不用品牌的相机叫法不同)这两种,这也是较常用的两种。

    此外还有局部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等。这些其实几乎用不到。

  5. 对于测光模式,绝大部分时间您可以使用评价测光(这是佳能相机的叫法,尼康相机叫矩阵测光、索尼相机叫多重测光),这种模式会对整个画面进行测光,并且能照顾亮部以及暗部,对于画面不同位置也会有“加权照顾”,是比较“聪明、好用”的测光方法。关键是,这种模式是对整个取景范围进行测光,衡量的是整张照片的亮度。

  6. 为了修正这样的错误,我们就要增加曝光——往正数方向调节曝光补偿。最终呈现出一个白色的场景,使之符合我们想要的曝光结果。

    所以如果取景范围内很白,我们就要拍出这样原本的白,需要增加曝光补偿,是为“白加”。

    所以如果取景范围内很黑,我们就要拍出这种原本的黑,需要减少曝光补偿,是为“黑减”。

  7. “白加黑减”这个词我相信您可能听过,现在应该真正理解其含义了吧?增加曝光补偿,会让照片变亮;可以使白色的场景和物体曝光正常,减少曝光补偿,会让照片变暗,可以使原来黑色的场景和物体曝光准确。

  8. 拍摄场景光线越强,越容易拍亮。光圈越大,越容易拍亮。快门速度越低(曝光时间越长),越容易拍亮。感光度越高,越容易拍亮。

  9. 光圈面积越大,我们叫光圈越大,通过光的速率就越高,照片越容易拍明亮。但是有一点,光圈是用光圈值表示的。这个数值其实是焦距与光圈孔径的比值,所以孔径是放在了分母上。这样一来光圈越大,光圈值越小;光圈越小,光圈值其实越大。

  10. 光圈越大,光圈孔径越大,那么背景虚化能力越强。

  11. 在这一点上,手机镜头的光圈虽然大,但是因为传感器很小,所以依然难以实现真实的背景虚化效果。关于原因,在后文我会详细介绍。

    现在手机人像模式拍摄的虚化效果,基本都是通过算法模拟出来的。不过随着算法越来越强,模拟的效果也越来越好了。

  12. 小光圈能拍出星芒效果。在使用极小光圈时,画面中的点光源会出现星芒线。一般我们可以使用f/11左右的光圈拍摄出星芒效果。

  13. 大光圈可以让前景消失。当使用大光圈时,如果有离您相机很近的前景,比如铁丝网、栅栏等躲不开的东西,则这些东西可能会消失。因为大光圈强大的虚化能力,能将很近的东西虚化成看不到。

  14. 感光度就是指感光元件对光线的敏感程度。感光度高的时候可能在很弱的光下拍摄的照片也能得到较亮的效果。感光度在相机中对应的是ISO值。

  15. 那么什么是互易律呢?就是,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这三者其中一个或者两个参数,朝明亮或者昏暗方向一共调节n挡,这三者中的另外两个或者一个参数,朝相反的方向也一共调节n挡,那么最终曝光补偿,也就是您拍的照片亮度不变。

  16. 曝光模式,指的就是M(手动曝光)挡、A(光圈优先)挡、S(快门优先)挡,AUTO(自动曝光)挡以及P(程序曝光)挡。

  17. 在光圈优先模式下,曝光补偿是可以由您设定的,一旦设定就不会更改,相当于可以直接控制并“锁死”照片的亮度。

  18. S挡(佳能等一些品牌也称为Tv挡)就是指快门优先模式。快门优先模式就是您控制快门速度,您控制曝光补偿,光圈由相机自己给出。当我们设定好曝光补偿和快门速度之后,随着场景变化以及拍摄的场景的亮度变化,相机通过调节光圈来满足我们的曝光要求。

  19. 快门优先模式与光圈优先模式可以说是异曲同工的。光圈优先模式是对光圈有要求,放弃快门速度的控制权;快门优先模式是对快门速度有要求,放弃光圈的控制权。

    快门优先模式适用于拍摄画面中有动态元素的场景。因为如果画面中没有动态的元素,那么您拍摄1秒和拍摄1分钟或许没区别。所以画面中有动态的元素,而且其“动”得还很明显的时候,我们考虑用快门优先模式。

  20. 在使用光圈优先模式和快门优先模式的时候,感光度也是可以由我们来控制的。但我建议将感光度设定为“AUTO”,对的,设定为自动。

  21. 使用光圈优先模式时,相机会自己给您设定快门速度,如果光线暗,快门速度比较低,低于安全快门速度时,那么相机会自动提高感光度,以保证不低于安全快门速度。但是光线条件好的时候,相机肯定会保持低感光度以保证高画质。

  22. 使用快门优先模式时,相机会自己给您设定光圈,如果光线暗,光圈可能达到最大光圈了,却依然不能保证在当前快门速度要求下达到您要的照片亮度(曝光补偿),这时候我们会发现相机上显示的光圈值在闪烁。同样,我建议大家使用自动感光度,相机会自动提高感光度,以保证达到您的照片亮度要求。而光线条件好的时候,相机会保持低感光度以保证高画质。

  23. 拍摄极黑的场景,P、S、A 3个挡位的曝光补偿最多也就到±5EV,一般也就是±3EV。但是有的东西黑极了,就需要减少曝光补偿不止5挡,所以索性就直接用M挡了。

  24. 天气晴朗时满月的亮度变化不会太大,就算是“超级月亮”亮度也差不多。相比相机曝光差异,连1挡都不够。所以我们大概可以记一个固定参数:光圈f/5.6或f/8、快门速度1/500秒、感光度ISO 200。

  25. 在拍摄风光的时候,以直方图作为参考,可以帮我们尽量“向右曝光”——拍得过曝一些,并且不让画面显得死白。如果您拍摄的画面不显得死白,后期就可以完全调整回来。并且因为曝光量更大,会得到更高的信噪比,有更好的画质,能够体现出更多的细节。

  26. 比如您逆光拍人像的时候,如果正常曝光,人脸一定是黑的。所以增加曝光补偿,让人脸显得正常。不过背景可能就显得死白了。白就白吧,没办法。

    逆光拍人像还可以拍成剪影。正常曝光或者减少曝光补偿,让人显得死黑,不过人的轮廓要拍清晰,形成剪影也是很好的。

  27. 我们继续说压暗亮部。对于压暗亮部,显然我们就没办法遮挡射向亮部区域的光源了,因为亮部区域很可能本身就是光源区域。所以压暗亮部的方法就是阻碍亮部区域的光进到镜头里。其实方法也很简单,比如我们在拍摄日出、日落的时候,常常使用中灰渐变镜来对亮部区域进行减光。

  28. 中灰渐变镜是一种方形的镜片,卡在镜头前的架子上使用。中灰渐变镜一半是有阻光作用的中灰镜,一半是透明的,过渡的区域是渐变色的。将中灰镜部分挡在画面中亮部区域上面,这样有阻光作用的部分就会在镜头前阻止部分光线进入镜头。

  29. 所谓高动态范围(High-Dynamic-Range,HDR),说简单点儿就是高宽容度,白的地方不显得死白,黑的地方不显得死黑。这不就是解决大光比、强反差很好的方法嘛!

    不过HDR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拍摄技巧,是靠软件实现的。原理很简单:一个场景,拍摄几张曝光情况不同的照片,把亮的、暗的部分都照顾到,都拍出细节;然后将这些照片合成为一张,亮部就用亮部细节保留得好的那张,暗部就用暗部细节保留得好的那张。

  30. 下面我就说几点我对HDR的个人看法

    1. 使用HDR的“最高境界”就是使照片看起来舒服,看不出是使用了HDR的。
    2. 相机拍摄使用HDR,会自动生成一张使用HDR的照片,但最好同时保留原片,也许您会对自动生成的照片不满意,这样您还有后期调整的机会。
    3. 使用后期软件的HDR,曝光情况不同的照片越多越好,RAW格式的比JPG格式的好。
    4. HDR尽量只针对风光场景使用吧。画面中不要有动的东西。
    5. 不要“为了HDR而HDR”。
  31. 根据光线方向的不同可以将光线分为4种:顺光——光源在被摄主体正面;侧光——光源一般在被摄主体正面45°的位置;90°侧光——光源一般在被摄主体正面90°的位置,逆光——光源在被摄主体背面。

  32. 其实顺光不应过多地运用在人像摄影中。因为人像摄影时正面直射的光线会消除面部的影子,使得面部看起来趋于平面化,所以顺光又叫平光。

    大家都知道我们看到的景物都是反射了来自光源的光线,从而展现出各自的色彩的。所以,我们在顺光拍摄风景的时候,也更容易获得我们希望看到的蓝天、白云、红花、绿草效果。

  33. 侧光一般用在人物摄影的造型上。相比顺光拍摄,侧光拍摄会将人物拍成“大白脸”,侧光能够让人物的面部呈现立体效果。

  34. 90°侧光是用来强调明暗对比的特殊光线。被摄主体一面处于强光中,另一面则完全处于阴影中。90°侧光非常适合用来表现被摄主体表面的质感。

  35. 逆光是很多摄影师进行创作时会用到的光。使用逆光拍摄的时候,往往会有雾蒙蒙的感觉,并形成暖色调。但是这样子的光线会形成一层浓重的光雾,让照片显得非常不通透。降低影调,可以让这种光雾消散。

  36. 蓝色是冷色,但是色温高;红色是暖色,但是色温低。

  37. 很多相机的白平衡选项中都有一个为字母K的选项。选择K这个选项时,您可以手动调节色温。这个“K”就是单位。比如遇到红巨星参宿四作为光源的时候,就要将K调节到3500K;如果遇到蓝巨星参宿七作为光源的时候,就要将K调节到11300K。

    当遇到蜡烛作为光源的时候……都是一个意思。

    只要您将K调节到当前环境的色温,您就能将所有的景物的色彩还原成其本色。

  38. 数码相机通常都有自定义白平衡功能,在白平衡选项里的图标一般就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锐角相对,上面还有一个小圆,看起来很像一朵“抽象的花”的那个。自定义白平衡的原理就是,找一个白色的物体,给相机看看,说:“告诉您,这在这个环境色温里变成了这个颜色了,但是这个是白色的,给我拍白咯!”

  39. 白平衡是相机机内处理的结果,说白了就是相机“自己的后期”。所以如果您拍摄RAW格式的照片的话,可以在电脑中重新定义白平衡,重新调节,理论上是没有画质损失的(尽管实际可能有,但是画质损失程度也非常小,可忽略)。

    所以用“AWB+RAW”拍摄,是一个既方便、又保险的方式。

  40. 目前自动白平衡判断色温的准确度越来越高,我本人拍摄的绝大多数照片就是用的自动白平衡。也建议初学摄影的新手把相机的白平衡设定到自动状态。如有特殊需要,改动之后务必在结束拍摄时改回自动白平衡状态,以免对下次拍摄造成不好的影响。

  41. 新手摄友们请记住:相机有4种色温设定,K、场景模式、自定义白平衡、自动白平衡。我推荐大家使用自动白平衡。

  42. 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自然光的色温很高,颜色冷艳迷人,但是光线强度很低,有着一种神秘的气息。我想这种光线的独特之处,在于人们对即将到来的黎明的一种希望吧。

  43. 在户外拍摄人物的时候,不要在太强的光线下拍摄。所以在正午的大太阳下拍摄人物一般是不合适的。一般可以选择阴天、日出后一小时或者日落前一小时拍摄人物。

  44. 摄影中耶稣光现象又称丁达尔现象,就是一束光通过胶体时,在光路的垂直方向可以看到整条光路。

  45. 如果您拍摄的画面出现死白,您就要问问自己,到底应不应该,到底能不能避免。如果您给自己的结论是不该出现死白,可以避免,那么就去避免——具体方法之前也讲过。如果是不应该出现死白,但是也不能避免,那就考虑考虑是不是别拍了。

    如果是应该出现死白,那么一定是不影响最终照片主题表达的。

  46. 室外强光是“杀手”

    不管是拍摄风光还是拍摄人像,在室外拍摄时我们都该避免“大太阳高高挂”,因为光线太强了。

    光线强拍摄人像的时候,您说要不要让光线打在脸上,不打在脸上就看起来黑,打在脸上就过曝。有阴影的话,脸上阴影就会特别重。

    所以若真的需要在室外拍摄人像的话,要么等光线柔和时拍,比如日出后一小时、日落前一小时,要么就阴天的时候再拍。

  47. 对水彩绘画来说,往往是在一张白色水彩画纸上涂抹水彩,是一个从亮画到暗的过程。当画纸被涂成黑色的时候,您可能就再也无法添加别的颜色了,因为黑了就“到头”了。

    对摄影来说,您一开始得到的不是白纸,而是一张“黑画布”……

    水彩画纸不画的话就是白色的,而相机不曝光的话照片画面就是黑的,这就是说一开始得到的是黑画布的原因。而您往这个黑画布上涂抹的“水彩颜料”就是光线。同样与水彩绘画相反的是,当您的不断涂抹“光线颜料”,黑画布会越来越亮,到了全白,就不会再有任何改变了。这也就是曝光时高光溢出叫“死白” 的原因,因为一白就“死”了。

  48. “相机给了您黑色的画布,摄影让您涂抹光明。”

第3章 虚实

  1. 所以推荐大家,平时一般拍摄——使用“AF-S+单点对焦”,拍运动物体的时候——使用“AF-C+扩展对焦”。这两套组合较为常用。

  2. 实现背景虚化并非使用大光圈一个途径,有4个因素都可以让背景处于景深之外,我总结了4句口诀:背景远,相机近,光圈大,焦距长。

  3. 相机近。所谓相机近就是指相机离拍摄的主体近。相机离拍摄主体越近,景深就越浅,背景虚化效果就越明显。

  4. 在讲光圈的时候,我们说了小孔成像原理。小孔能成实像,但是孔大了并不是不能成像,只是成的是虚像。这就是用大光圈的时候更容易出现背景虚化效果的原因。

  5. 前文说过焦距短就是广角,焦距长就是长焦。如果其他条件相同,焦距越长背景虚化效果就越明显。

  6. 话说回来,拍摄人像时也不是焦距越长越好。一方面太长的焦距会使我们和模特交流不通畅,另一方面我们在学习透视的时候知道,太长的焦距会让我们离模特非常远,这样拍出来的照片人脸趋于扁平,往往并不好看。

    对拍摄人物特写来说,使用50~200mm的焦距会有比较好的透视效果,同时配合这些焦距的大光圈定焦镜头的虚化效果是非常好的。这里说到的焦距,都是实际焦距。

  7. 背景远,相机近,光圈大,焦距长,做到背景远是最好的,但是并非所有场景都能如意。相机近往往会受限于我们的取景,而焦距长也会对透视效果产生影响,所以光圈大就是最好的获得背景虚化效果的方法了。这也是大光圈“深入人心”的原因。

  8. 手机的传感器通常很小,最大的往往是主摄镜头对应的传感器。虽然镜头等效焦距大概都在24mm,但是实际焦距却非常短。

    想要有浅景深、很强的虚化能力,就不能有太短的实际焦距。这就是手机拍摄较难实现虚化效果的原因。同样,传感器越大,得到同样视角的等效焦距时,实际焦距也就越长,所以虚化效果也就越好。这也是我一直建议大家购买相机要买135全画幅相机的原因。

  9. 所以比如拍摄风景,一般来说我建议用小光圈(f/8、f/11就可以了),然后根据您的取景范围选择焦距。取景范围大,选择广角。取景范围小,拍摄远处,该用长焦就用长焦。

  10. 我们拍摄风景时,记住用小光圈,对焦在您认为最重要的元素上,基本上就可以实现远近景都清晰了。

  11. 比如用1/4秒拍摄,大概流水就会变成线了。

    比如用1/60秒拍摄,人物运动速度比较高的动作基本就虚化了,街上奔驰的汽车基本也虚化了。

    比如用1/250秒拍摄,基本上街拍时所有的人物动作都会被“凝固”。

    比如用1/2000秒拍摄,水花也会被“凝固”。

第4章 构图

  1. 三分法构图:三分法可以说是摄影构图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构图方法,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我们将画面从上到下分成3等份,从左到右也分成3等份。这样我们就将画面分割成了一个“九宫格”。
  2. 人眼在看某一画面的时候,视觉中心往往不是在画面的正中心,而是偏一些的位置。三分法构图的4个三分线的交点——视觉中心,正是容易让人一眼看到的点。拍摄时避开居中位置,是新手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3. 画面中的主要线条汇聚到一点时,会容易被人眼捕捉到。有了这个结论,在适当的条件下,我们可以依靠线条对视线的汇聚作用来突出拍摄主体。

本文作者: Uyouii
文章链接: https://uyouii.cool/posts/78afdcc1/
版权声明: 本博客文章除特别声明外, 均采用署名4.0国际(CC BY 4.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摄影笔记
https://uyouii.cool/posts/78afdcc1/
作者
Uyouii
发布于
2023年10月15日
许可协议